2014年多行业出现“私人定制”热潮,马上“定制”成了马年各消费领域的一大特色,家居行业也不例外。在走访多个家居市场后了解到,尽管 “私人定制”的兴起满足了大量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但由于目前缺乏相关的统一标准,市场的定制服务良莠不齐,在遇到质量纠纷后,消费者往往面临维权难的尴尬境地。
临时“组团” 定制分离
“去年年底装修进的家具,因为客厅比较小,常规尺寸的家具摆上去显得空间很挤,就想按照墙面尺寸在定制客厅的沙发和餐桌,当时选定的品牌销售人员也表示支持产品的尺寸定制。可是在交了4000元押金后,上门测量后安装的家具明显尺寸有误,根本组装不上,后来我要求退款,商家却说他们只负责按照测量公司的尺寸进行制作,押金也只是针对制作提前收取的材料费用,产品的误差是由于测量有误导致,因此建议消费者自行联系测量公司进行协商。”遭遇“定制”陷阱的孙女士向记者反映。
随后,记者采访了夏都建材城售后部负责人徐硕先生,对于定制家具市场存在的种种乱象,徐硕表示,一些并不具备“定制”技术和专业人员的商家为了吸引热衷“定制”的消费者,常常会先接单,在临时聘请临时工人上门测量,“工人没有专业技术,测量和制作流程没有统一标准,导致一旦成品在安装时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商家和工人相互推诿。”
“定品”维修 漫天要价
接受采访的消费者高洁表示,自己原本以“实用”为目的花费高价定制的家具产品,在售后时却同样因为“定制”的特殊而多额外支付了很多费用。“一开始自己觉得'定制'就要有更多的可选择性,可是实际上因为店内摆放实物有限,很多材质、颜色和特殊设计都没有成品的对比,所以送货后我就觉得和想象中不太一样,但因为没有事先对比和约定,所以只能接受。”高洁告诉记者,随后在保修期的一年内,自己定制的家具出现滑道、错位的故障,商家上门进行维修时却表示,由于产品是特殊定制,因此所有定制的零件都不在保修范围内,需要额外支付费用。
“原本是高端定制,却成了商家要钱的理由,‘定制’的成本也太高了。”消费者高洁这样说。
尚无统一标准
“由于目前衣柜定制等家具市场并没有一套标准化的定制流程,不同品牌的定制方案几乎全部都是企业自定。因此不少商家为了为了牟利大设陷阱,消费者作为门外汉更是难辨优劣。”北京市工商局延庆分局的工作人员在接记者助采访时表示,在家具产品定制中,设计效果与实际产品有出入、安装送货不及时、售后维修要价高以及常见的“签单时即要全额付款”等合同条款,都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该工商局工作人员表示,导致目前家具定制的种种乱象的直接原因,就是目前定制家具市场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再加上定制程序尚未规范化,导致消费者无论选择还是维权都缺乏相对有力的法律依据,陷入维权难的处境。“定制家具前,除了要与商家对家具的尺寸、价格、材质、款式、颜色、有无损伤、交货时间等重要内容进行约定外,还应在售后和维修方面进行具体协商,要求商家进行国家规定的‘三包’服务。另外,建议消费者再支付费用时保留一笔尾款,待验货确保无误后再进行尾款的支付。” □ 卢 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