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中国嘉德“雅瓷秋硕-近现代陶瓷”专场圆满落槌,总成交额2453.76万元。其中,王大凡“投笔从戎 木兰从军图 粉彩四方笔筒”绘制精湛、瓷质细润,以517.5万元居首;戴荣华1986年作“八仙图 高白粉彩瓷瓶”,笔法精到、色彩绚丽,**终以149.5万元成交。
比起其他类别来说,近现代艺术陶瓷还属于一个相对新鲜的板块。它曾经被收藏主流所忽视,但在短短的10年间却迅速崛起,有些作品的价格甚至涨了10倍、20倍,成为中国陶瓷市场的“黑马”。
名家瓷绘的市场策略
作为古瓷领域的延伸,近现代陶瓷是一个年轻的活力板块。从艺术创作上看,它是中国陶瓷文化于现代的延续,更为多面和包容。比如它在传统、学院甚至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击和交流。陶瓷既是一种表达载体,又可以表达其本身。它记载了中国近现代艺术陶瓷的行走历程:浅绛彩瓷书画争艳、题跋相映、款印交融,展现了非同官窑的陶瓷艺术;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民国文人瓷画,画法融汇古今,形成了独特的文人瓷画风格……
2008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首开“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上海工作站主任、**陶瓷鉴定专家陈海波受邀作为顾问参与其中,对首场拍卖的作品进行选择和确认。
刚开始,一些艺术家对于自己的作品进行拍卖显得并不积极,有些艺术家甚至认为如果在拍卖场无法拍出成绩,就会影响到作品的行情。“2008年进行的那场拍卖是以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为主,风格还偏向传统。之后将视野拓展到学院派,又加入了画家画瓷的作品,逐步完整了近现代艺术陶瓷的构架。”
随着这两年市场的发展,陈海波多次和保利、嘉德、匡时等拍卖行进行沟通,包括从近现代艺术陶瓷专场的设立到民国瓷概念的引入等。几年下来,市场规模初步显露,各家拍卖行也在作品征集、选择以及专场特色的挖掘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恰在此时,一批既富有传统底蕴,又具有时代特征和精神的艺术名家,逐步成为了市场的主干力量。尤其是民国瓷等名家精品的陆续现世,为近现代艺术陶瓷的崛起奠定了学术高度和市场基础,将中国传统古瓷与现当代艺术创作间的历史空隙衔接了起来。有业内人士表示,民国瓷在中国陶瓷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价格在平稳中上涨。
陈海波从事艺术品收藏、投资事业将近20年,起初他只是作为兴趣爱好,其间也交过不少“学费”。但现在它成了陈海波事业的主心骨。他享受与之接触的过程,“我在探索、钻研、学习、品味中感到快乐,能力也得到提升。不然我早就在**早的那几次‘学费’中败下阵来,更别提会和艺术有今时今日的缘分了。”陈海波告诉新金融记者,近现代艺术陶瓷专场中已经出现了上千万元的成交价格。很多老艺人的作品通过二级市场回归到了近现代艺术陶瓷的舞台中央。这些变化和解读也影响到了买方市场,不少藏家开始脱离厚古薄今的传统收藏思路,涉足此黑马板块。
在收藏界,明清官窑瓷已成为高不可攀的神话,而且据其在市场的表现,大多集中于**藏家之手。而同样作为瓷器,近现代艺术陶瓷之前一直未受到重视及认可。2008年以后,近现代艺术陶瓷拍卖逐步兴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北京万隆、景德镇华艺等相继开设专场,收藏群体日益壮大。北京万隆拍卖有限公司刘见鑫坦言,近现代艺术陶瓷入手比较容易,市场价位较低,越来越受到中等投资人士及收藏者的青睐,作品价格也水涨船高。珠山八友、王步、程门、段子安等作品日益成为市场的抢手货;现代名家王锡良、王隆夫、张松茂等大师的作品也供不应求。另外,学院派作品也逐步受到了藏家的关注(多数现当代陶瓷艺术家依然健在,对于鉴定来说相对容易)。从整体来看,名家瓷绘具备较高的学术性及艺术性,仍然是市场的硬通货。
解析投资趣味
从市场反馈的信息看,近现代艺术陶瓷似乎具备良好的收藏与投资的兼容性。然而藏家如果仅希望通过艺术品实现资本增长,而不在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那他们可能就不适合这种形式,**多算得上是走过、路过。“以投资为目的的艺术品购买行为注重资本增长的速度与幅度,可成熟的艺术品增值是一个中长期过程,其平稳的前进走势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才能接受检验。”陈海波分析道。
近些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有目共睹。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庞大有力的资金实力共同打造出了它繁荣的现状。中国艺术品价格屡创新高,中国买家更是藏龙卧虎、实力雄厚。上千万乃至过亿的成交价让圈内圈外、国内国外都振奋不已。但是对于庞大的中国收藏群体来说,有足够闲钱和财力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艺术品市场**要经过深思熟虑。
陈海波身边有这样一群朋友,他们手中握有闲置资金,喜欢购买艺术品作装饰之用。但他们却容易产生一种依赖心理,甚至直言:“陈老师,你帮我推荐就行,我不需要很懂。”在感谢他们信任的同时,陈海波会给他们善意的提醒:要想真正和艺术投资长久地结缘就必须锻炼自己的眼力、培养艺术欣赏水平,多了解艺术家、多了解作品。“依靠专家推荐购买艺术品或许能避免你走很多弯路,但也会令你错失艺术品收藏投资过程中的**大乐趣。这份乐趣就在于:你懂得欣赏、懂得享受、又能获得回报。”
他同时强调,作为收藏和投资而言,购买艺术品需要对其质量进行把控和判断,不要认为国际市场的东西就一定是真的,更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所谓的“故事”,一定要保持理性。
实际上除了二级市场的拍卖行,瓷博会也占据了近现代艺术陶瓷市场的一部分。自2004年举办瓷博会以来,它日益成为世界陶瓷盛会、国际交易平台。包括陶瓷技艺大赛、品牌推介会、艺术陶瓷拍卖会(比如2013中国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103件拍品,成交率72.03%,总成交额 6196.96万元)等一系列配套活动。
在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世界瓷都”景德镇打造国际性的大型展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近现代艺术陶瓷的发展。陈海波每年都会参加瓷博会,“近现代艺术陶瓷这几年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业界对于景德镇的要求也将越来越严格。随着市场的成熟,国内外艺术家纷纷在景德镇设立工作室,届时会有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到陶瓷的创作当中。”
从这个层面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潜力,它为近现代艺术陶瓷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发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景德镇瓷博会的整体水准(从布展、参展商到举办各项国际展会的配套设施等)还有待提高,需要逐步改善。如果只图一时之利是相当不负责任的。特别是怀有急躁的、急功近利的心,它对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陈海波犀利地剖析了瓷博会的两面性。
成长中也存在“模糊地带”
陶瓷一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较大板块,元、明、清时期的古瓷已经得到了国内、国际市场的共同认可,创出了不少的亿元拍品。“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陶瓷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虽然这两年,艺术市场整体处于回调状态,拍卖数据表现一般,但是市场整体正在回暖,其购买力、对佳品的期待和需求还很大。只要有好东西出现,大批实力买家都会参与到争夺中去。”陈海波说。
然而业界不能用**拍品来衡量市场的平均发展,中国陶瓷在古瓷板块已然比较成熟和平稳,但近现代艺术陶瓷还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比如2010年9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第二块《三顾茅庐》瓷板画,以1300万元成交,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的单件成交纪录;再比如珠山八友的作品价格堪比清末官窑。
20多年来,陈海波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艺术陶瓷市场,他见证了其崛起和成长。“比起其他类别来说,它还属于一个新鲜的板块。虽然它曾经被收藏主流所忽视,但在短短的10年间却迅速崛起,有些作品的价格甚至涨了10倍、20倍,这是市场对它们的认可。10年前,很多大师的作品价格只有几千元,而在当时,书画、古瓷已经跻身百万、千万元行列。因此不是它们涨得太快、价格太高,而是起价太低。”
虽说市场在不断发展,但有时这种成长跳过了一些关键问题,所以存在“模糊地带”。特别是它们曾经长期处于一种艺术家、藏家直接交易的模式中,画廊、拍卖行的成立、发展也都因此受到影响。现在,这些尚未完全成熟的二级市场很有表现欲,但展现出来的现状却存在某些空隙,要完善健全改变发展思路,还需要时间。陈海波认为,二级市场中专业人员的配备尚存在很大断链,尤其在当下一二级市场功能紊乱、二级市场的功能性还处于极度缺乏规范和监管的情况下,人才缺失将成为影响市场前进的关键阻力之一。因此需要艺术的创作者、艺术市场的推动者、管理者共同创造出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