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汛期,随之而来的居高不下的渗漏率成为很多建筑挥之不去的隐痛。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房屋的平均渗漏率为65%,地下建筑的渗漏率更是超过了80%,而渗漏导致的钢筋生锈、混凝土开裂等情况将会直接威胁建筑安全。为此,一直颇为低调的建筑防水行业被推到了前台,成为关注的焦点。究竟这个行业目前处于何种状态?记者日前进行了调查走访。
近年来,尽管建筑防水技术,已从单一的房屋防水,应用到隧道桥梁、机场跑道、高速公路、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多个领域上,但是这个总产值刚刚突破千亿元的行业,仍处于一个规模小、集中度低、市场不规范的阶段。而近期,受强降雨的影响,多城市发生内涝,也揭开了不少建筑“屋漏漏”的面纱。这让建筑防水行业这个事关建筑物安全和百姓民生的小行业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建筑防水市场混乱 “非标”品大行其道
“外衣”频繁开线 建筑“患病减寿”
防水工程好比建筑的“外衣”,而编织这件“外衣”的材料就是建筑防水材料。据了解,建筑防水材料主要分为防水涂料和防水卷材两大类,使用它们是为了防止雨水、地下水、工业和民用的给排水、腐蚀性液体以及空气中湿气、蒸汽对建筑物的危害。“以防水涂料为例,将其涂刷在屋顶、地下室、卫生间和外墙的表面上,可以形成连续的、整体的、具有一定厚度的防水层。”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筑学会防水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叶林标表示,“防水材料对建筑物至关重要。”
“就拿建筑外墙的防水问题来说,如果发生渗漏,雨水极易通过外墙裂缝侵入室内,引起室内装修和家具发霉,造成财产损失。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叶林标说。他介绍,在混凝土和砌块的块材、砂浆中存有空隙和裂缝,如果外墙渗漏,会使水进入其中,造成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氢氧化钙溶解和流失,导致混凝土内的钢筋生锈,体积增大2-3倍。而这种膨胀应力的作用会使墙体结构进一步开裂,进而增大了水侵入的可能性,造成恶性循环。
“目前我国建筑物的平均寿命出现了‘50年罕见,30年普遍’的怪现象,这与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关于‘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使用年限为100年,一般建筑的使用寿命为50-100年’的规定相差甚远。”他表示,“建筑物如此‘短命’,不但造成了资源和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还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严重污染环境。”
市场混乱 “非标”品大行其道
过去几年,防水行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如火如荼的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走上了快车道。爆发式的增长让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201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将建筑防水产品作为本年度质量提升工作的10类重点产品之一。然而,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12年全国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三查”(产品质量联动抽查、企业生产条件检查和无证生产清查)结果来看,一些关键性、安全性指标仍存在较大隐患。
“行业的主要问题、深层次问题就是产能过剩、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些深层次问题的表征,就是低于合理价格的恶性竞争、假冒伪劣、无证生产、有证企业大肆生产无证的非标产品等行为,恶意地规避了国家的行政监督抽查。有证企业生产无证产品、协议产品、非标产品和所谓的低标产品在我们行业里面非常普遍。”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说。他认为,受到2012年经济下行的影响,行业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2012年这些问题暴露得比我们前几年都要严重得多。生产要素的涨价、人力资源的涨价、市场需求的减小,更加剧了我们行业的恶性竞争。”他说。
记者在北京十里河附近一家大型建材批发市场看到,正规企业的名牌产品几乎都被小作坊的非标产品包围。有些销售商甚至把无标产品摆放在店铺门口,公然销售。“正品也有,贴标的也有,什么品牌都有货。”一位多年从事防水材料的商贩向记者表示,“要什么牌子有什么牌子,什么品牌的产品都可以生产,需求大的话价钱也可以便宜。”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拥有生产许可证的防水材料生产企业有1400家,而没有许可证的企业却有500多家。2012年中国建筑防水行业的销售收入只有2000多亿元,而无证企业的销售收入却达到600亿元,占到整个行业收入的30%以上。
层层分包压价格 正规企业受打压
潘冰是北京一家生产防水材料的大型化工建材企业的副总经理。他告诉记者,这种无证生产的非标产品,所用原料一般都是废旧沥青,至少比合格产品的原料便宜50%,因此尽管其销价远低于合格产品,但利润仍比正规厂家高得多。
除了被山寨货“套牌”和成本上的劣势,正规企业的合格产品在工程市场上也经常被“唯价格论”打压。据了解,防水工程通常是由投资者(开发商)总包给土建总包,再由总包单位分包给防水专业公司。土建总包在传统的钢筋、水泥等项目中经过市场的公开投标竞争,一般赚不了钱,于是往往就将防水、装饰、园林这些专业分包价格压低,以赚得利润。
“在国际上,建筑防水工程平均造价约占建筑工程总造价的8%,但国内仅占约1%,这样少的预算怎么能采购到质量有保证的产品呢?”叶林标说。他进一步指出,层层转包、层层分包让本来就不多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他曾参与过一个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其防水的工程预算是每平方米150元。这笔钱到了地方政府后,先被扣除了20%的管理费,然后以每平方米120元的价格发给土建总包,一系列环节下来,**终防水工程施工方可以使用的资金每平方米只有60元。
“好的防水材料价格当然高,但很多假冒的优质防水产品,其包装和外形已经做得跟真品一模一样了。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指望企业自律,几乎不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包工头会让不合格产品流入工地。”叶林标对现行的监管制度表示担忧,“在生产领域,我们很多企业在恶意地规避国家的行政抽查,生产一批合格的符合国标的产品放在库里面,贴上合格证,但十倍甚至二十倍于这些合格产品数量的非标产品却放在所谓的待检区,不贴合格证。由于国家质量监督抽查只抽查贴合格证的产品,所以有的产品是在出厂装车的时候才贴上合格证,有的是在进工地之前才贴上合格证,逃避监管。在施工领域,监理人员往往不够尽职,不合格的非标产品堂而皇之地被使用在所谓‘百年大计’的建筑上。”
产能过剩门槛低 政策规范待发力
据了解,2011年全国建筑防水产能为60亿平方米,2011年全行业产量为12亿平方米,防水材料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不少企业开工率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防水行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但行业**大企业的销售收入也不过20多亿元,超过5亿元的企业只有10多家,排名前50位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还不到市场总额的两成。
“行业准入门槛很低,20多万元就可以开工生产,生产成本又很低,所以大量小作坊都靠低价竞争维系着,看似不成气候的小企业却能把市场搅得一团糟,把价格压得很低。”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目前能够生产防水材料的小企业比比皆是。有的厂子甚至是夫妻店,厂址就在玉米地里,方便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这样的生产者到底有多少,产能是多少,根本无法统计。”
事实上,有关部门一直没有停止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非法防水卷材生产企业的重拳打击,同时为了促进行业转变增长方式、提升行业质量和持续健康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从去年开始,国家质检总局连续发布了《关于开展电线电缆等10类重点产品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施分类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工信部出台了《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下称《准入条件》),对建筑防水卷材企业的建设条件与生产布局、生产规模、工艺与装备、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和社会责任、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细规定。
虽然《准入条件》的实施将改变行业集中度低、规模小、生产效率低的现状,整体利好行业发展,但是在实施上仍然存在难度。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90%的卷材企业达不到《准入条件》规定的标准,这些企业何去何从将是一大问题。另外,《准入条件》对用地、居住区、工业区的规范也会加剧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而仅对防水卷材的限制或将加剧防水涂料市场的恶性竞争,损害部分以防水涂料为主营业务的骨干企业。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防水材料信息网://www.fsclxxw.com/
建筑防水行业频曝乱象 行业失准政策待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