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德国施罗德政府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开始,刺激了全球光伏产业的兴起。中国光伏产业靠着地方政府的支持,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整个产业链都赚得钵满盆盈。
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大量投机跟风导致行业盲目扩张,产能严重过剩。2011年初,行业供给量达到顶峰,当时以电池片计算的产能达到55GW左右,而装机量只有27GW,产能过剩接近100%。
供需不平衡导致市场迅速恶化,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甚至有低于现金成本抛售的现象。在资金不足和滞销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难以为继,被迫退出,光伏业陷入寒潮。赛维、尚德都曾面临破产的险境,虽然屡屡虎口脱险,但公司早已失去往日的光彩,遭到资本市场的抛弃。
7月27日,中欧双方就光伏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协议。持续10个月的博弈之后,中欧贸易史上涉案金额**大的贸易摩擦以和解告终。光伏概念股逆势飘红,行业拐点似乎就要来临。然而,危机并未真正解除,中国光伏业回暖也还言之过早。
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较高的中国光伏企业难言乐观。而虽然近年来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仍不足以弥补发达国家市场锐减带来的需求缺口。产能过剩的局面还将长期存在。
事实上,光伏业内部的问题更为严重。之前在政府的支持下,光伏业一度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而盲目扩张后资金短缺、产能过剩、行业良莠不齐、恶性竞争等弊端也在国际经济形势低迷下凸显。中欧价格协定只能让中国光伏业继续苟延残喘而已。
一方面,中国正改变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大规模注资光伏企业不可能重现。银行去年已将光伏列为限制支持产业,光伏行业想从银行贷款已经很难。包括尚德、赛维等巨头在内的很多光伏企业都出现资金缺口。光伏行业可能将面临大规模的信贷危机。
国内一线光伏企业在欧洲市场比二、三线企业更能从中获益。中小光伏企业由于没有规模优势,生产成本高,将难以挤进欧洲市场。这将加速国内光伏业的洗牌。
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后,企业只有靠信誉度和产品品质才能抢占市场,这也将倒逼国内光伏产业加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当然,这个过程中,部分产能落后企业将被淘汰,光伏行业将借此进入整合加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