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如何看待电采暖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日期:2013-09-16 10:51:12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电采暖用户从去年冬天开始计算的采暖费用,在今年采暖季结束的时候已经明朗——因为阶梯电价政策而导致的电价上涨已经成为事实。显然,这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潜在的消费者选择电采暖产品。

阶梯电价的实施,使电采暖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较其他采暖企业更加复杂。作为中国地暖财智沙龙成员之一、中国发热电缆领军企业的负责人——安徽安泽电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乃亮,他是如何看待中国电采暖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呢?

三大因素制约电采暖行业健康发展

和他在中国地暖财智沙龙喀纳斯年会上的分析一样,程乃亮仍然认为目前影响电采暖企业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阶梯电价政策的影响。

从电采暖用户在过去的这个采暖季的采暖实践可以看出,阶梯电价对电采暖企业的影响正在显现出来。电采暖用户从去年冬天开始计算的采暖费用,在今年采暖季结束的时候已经明朗——因为阶梯电价政策而导致的电价上涨已经成为事实。显然,这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潜在的消费者选择电采暖产品。

在此过程中,尽管一些电采暖企业、暖通企业或业主会向有关部门提出不执行阶梯电价的申请,且也会承诺给予支持,但这种兑现需要地方政府出台配合上级政策的实施细则,过程会很漫长。

二、新国标《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对电采暖企业的影响。

该规范中“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加热采暖”的规定,对需要设计院设计审图的面积较大的电采暖工程有一定影响。部分已经设计拟采用电采暖系统的方案,设计院在审图时由于受上述条文的影响而顾虑较多。三、整体供求关系的影响。

受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国家调整了经济增长的方式,加强了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上述调整和调控,使今年房地产行业的开工率明显下降,进而使电采暖企业的工程备案数量和施工量随之下滑。

三大利好信息有助于电采暖企业健康发展

在指出电采暖企业受到不利因素制约的同时,程乃亮总结说,电采暖企业也受到了以下三个利好因素的推动:

一、部分省份出台了相应的用电政策,维护了电采暖用户的采暖利益。

自阶梯电价政策实施后,黑龙江省、吉林省和河北省等地出台了规范电采暖用户冬季采暖费用的政策。政策要求:冬季使用电采暖系统的家庭,可以向当地供电部门备案,并申请安装采暖用电表和常规电表两个电表。对于居民冬季采暖期间耗用的电费,相关部门按照正常的电价进行收费。还有一部分地市实施了“电采暖用户整个采暖季的电费均不按阶梯电价收费(还有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又执行峰谷电价的政策)”等更加有利于电采暖用户的政策。

二、“蓝天”工程的推动。

北方地区冬季供暖系统的热源供应,目前仍以燃煤为主。众所周知,燃煤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是造成北方地区空气中PM2.5超标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人们对空气质量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北京为代表的众多城市开始集中整治居民燃煤采暖的现状。

继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启动了“蓝天工程”后,北京市也在加速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作——计划在二环内基本实现无煤化。据测算,北京城区的“煤改电”工程实施后,每年将减少燃煤25万余吨,这对于北京市实现蓝天工程的目标至关重要。

石家庄市也于8月31日正式出台了有助于提高当地空气质量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推进电采暖的实施方案》。

北京制定的上述计划和石家庄出台的上述政策,对电采暖企业显然是一个极大的机遇。安泽电工也将认真总结企业在乌鲁木齐蓝天工程中推广电采暖产品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普及电采暖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在改善北方地区的空气质量的过程中推广安泽的电加热产品。

三、电采暖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的关注与认可。

存在的就是有道理的。多年来,每年都有几百万平方米的建筑使用了电采暖系统,并且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在行业发展峰会与论坛上承认、支持和鼓励电采暖的发展。这为电采暖的发展营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些利好因素都有望在政策层面上取得政府更大的支持。

面对当前特殊的市场环境,程乃亮认为,电采暖企业应抓住机遇,不遗余力地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沟通,积极推动各项有利于电采暖行业发展的政策出台,进而推广电采暖产品。程乃亮回顾说,安泽电工在山西某大学推广电采暖的过程中,通过和当地物价和电力部门交流协商,**终争取到了“对当地比较集中的电采暖区域不实行阶梯电价政策,还可使用峰谷电”的政策支持。这一政策在保障当地电采暖用户利益的同时,也推动了电采暖在当地市场的发展。

记者 史聪聪

推荐阅读

更多>>

地暖 电采暖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