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薄、柔软且透气性强的蚕丝被素有“人体第二皮肤”之称,也是许多消费者初夏时节的**。然而,近日北京市消协公布的蚕丝被抽检结果却给消费者浇了一盆凉水。
据北京市消协从商场、超市、网上商店随意购买的40种蚕丝被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有近半数未达标,一些标称100%蚕丝被大打折扣、弄虚作假,有的甚至没有一根蚕丝。
对此,中国丝绸协会行业发展部主任刘文全向笔者表示,这一方面显示出了蚕丝被市场标准执行不严、市场监管不力等问题,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蚕丝被上游原料供给失衡。
有标不依打“擦边球”
“按蚕丝被国家标准,只有蚕丝含量达50%以上的被子才有资格叫蚕丝被,可是现在市场上的蚕丝被品种繁杂,名称多样,甚至连所谓的‘九孔蚕丝被’都出来了。”5月23日,中国丝绸协会行业发展部主任刘文全接受笔者采访时感叹到,虽然国家对蚕丝被各项标准规定很详细,但由于牵涉到工商、税务等多部门管辖,目前在市场的推广和执行情况并不乐观。
在北京物美大卖场和家乐福方庄店、沃尔玛建国门店等相关大型超市走访时,笔者看到,玲琅满目的货架上虽然未见涉事品牌的蚕丝被,但相关产品的类别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
有的标称“竹炭纤维蚕丝被”,有的标称“水洗夏凉蚕丝被”,还有的宣称“空调润肤蚕丝被”,让人无从选择。而在相关产品的包装盒上,笔者看到大部分只是简单地标注了“蚕丝含量5%”或者“蚕丝含量50%”、“**桑蚕长丝”等字样,并没有标注详细的成分表。
刘文全表示,这些标注都是不规范的。**,标称蚕丝被的产品必须在蚕丝含量上严格符合要求。其次,在成分标注上,如果不是100%的纯蚕丝被,除了标注蚕丝含量之外,还必须详细标出柞蚕丝或者化纤等其他掺杂用料含量。
刘文全介绍,新修订的GB/T24252—2009《蚕丝被》国家标准在蚕丝被的定义、包装标注规定、等级、内在质量、外观质量、工艺质量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特别明确了只有以蚕丝为主要填充物的被类才可称为蚕丝被。
“虽然蚕丝被产品列入了国家监督抽查名录,但各级监督抽查力度不够,一些企业在打‘擦边球’。另一方面,消费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一般不会注意这些内容。”
刘文全分析说,由于相关商场超市在对入驻商品把关时,只注意检查厂家是否有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之类,并不会细看商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因此很容易造成不合格的蚕丝被产品流入市场。
蚕丝产量多年无增长
在相关超市,笔者看到,这些标称“蚕丝被”的商品大多售价在200多元到五六百元之间。对此,具有百年工艺历史的云南昭通张蝴绵蚕丝制品有限公司北方营销经理申秀山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
“拿机制蚕丝被来说,一床1.5公斤重的蚕丝被市场价格已经达到了七八百块钱,而同等重量的手工蚕丝被需要人工耗时40多个小时,价格可达2000多元。”申秀山告诉笔者,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视地区经济和消费水平而定,但近年来蚕丝价格每年都以10%的幅度上涨,综合人工等各项成本,蚕丝被价格每年也都在急速上涨。
刘文全介绍,当前蚕丝绵销售价已卖到32万左右一吨,一公斤丝绵的成本价格近320元左右。而由于丝制品很长一段时间在我国市场销量低迷,加上养蚕缫丝主要集中地的农村地区劳动力通过外出打工等形式进行了转移,养蚕缫丝的人越来越少。“有人预计,再过几年,如湖州等我国江浙许多传统养蚕地区可能不会再产茧。”
刘文全说,也因此,多年来我国蚕丝产量徘徊不前,这加剧了市场上原料供给紧张的状况,而受国内各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国茧丝价格近年来上涨势头有加快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