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巴西公布了对我国陶瓷餐具反倾销初裁结果,涉案金额超过7000万美元,1000多家中国陶瓷企业牵涉其中,将不得不考虑退出巴西市场。事实上,不仅巴西等南美国家,还有美国和欧盟,甚至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对我国陶瓷出口不断进行反倾销的压制行动,形成一个抵制中国“廉价”商品出口的包围圈。有关业内人士称,加快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加强品牌建设、改变低价竞争模式是出口企业必须考虑的自强因素。
从新世纪之初开始,我国陶瓷业的出口,就不断受到反倾销的困扰。有关人士笑称,近年来频繁发生在陶瓷业的反倾销调查无疑是**严重的“外患”。而这些“外患”,一方面缘于我们自身行为的自律缺陷,导致给人口舌,授人把柄;另一方面不排除这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自我保护主义衍生出的贸易壁垒和保护屏障。
有消息称,韩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巴西、阿根廷和欧盟从东、南、西三方对我国陶瓷出口已经形成全面压制。其中,印尼已开始对我国陶瓷餐具征收87%的反倾销税;欧盟、韩国、泰国已对我国瓷砖征收**高达69.7%的反倾销税。面对反倾销的高额关税,国内陶瓷企业被迫退出这些市场。市场一个个失去,意味着我国陶瓷出口的大门正慢慢被关闭。与此同时,国内陶瓷企业也正受着高成本、低利润,产能过剩凸现、市场价格竞争加剧、节能减排及环保压力日增等等困局的“烧烤”。
陶瓷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对近年来生产经营成本的不断上涨,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摊薄,生存质量越发堪忧。而且我国陶瓷产品的出口多以贴牌为主,甘为他人作嫁衣本就受制于人,依仗薄利多销为生存底限,而这个底限近来不断被挑战。价格竞争祸起为争夺出口市场不惜手足相残,缘于产能巨大对国际市场产生了较重依赖症,对外依存度指数过高,导致大家都竞相压价出口,加上国内陶瓷业的成本优势、产能优势、政策优势等,以及世界**大生产国、出口国的名号,自然横扫国际市场,却不晓得因优势而获罪,成为国际反倾销的众矢之的。
有人称这是陶瓷企业缺乏行业自律的恶果,各自为战,以己为中心,为短期利益、自身利益不惜损伤其他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利益。但面对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行业现状,谈维护行业利益是否有些遥远?有人说这是国内陶瓷业因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缺乏品牌,缺乏原创性、自主设计与创新等原因所致。其实,这不仅是行业发展的现实写照,也是招致反倾销的根源,更是突围“外患”、克服内困的核心。但有一点,这些说易行难的问题,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追赶更非一时半刻能够见效。所以才增长了内困外患的忧虑感,已经到了**危难的紧要关头。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进步。或许正是由于外界条件和环境的不断变化甚至恶化,才能迫使陶瓷企业坚定信心,加速创新步伐,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但对体量如此之大的陶瓷产业而言,转型升级之路真可谓任重道远。不仅是化解成本压力、环保压力、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建树品牌的内部强化,更是深入研究国际市场,或是稳步推进国际市场拓展、或是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发展、或是“走出去”加速国际化进程,总之,国际市场对国内陶瓷业充满了诱惑,而国际市场也不可能缺少国内陶瓷企业的参与,面对反倾销的外患、面临行业洗牌、压力陡增、成本加大、生存受到挑战的内困,陶瓷企业不在奋斗中崛起,就会在沉沦中消亡,这就是到了**危难时候的初衷。
应该说,国内陶瓷业曾依托国际市场实现了做大的目标,下一步,还必须依托国际市场实现做强的目标。虽然难度系数不可同日而语,但国际市场,不管是反倾销灾祸,还是贸易壁垒狙击,抑或是云谲波诡、风险重重,国内陶瓷企业不能也不会放弃,即使风险再大、困难再多,陶瓷企业也会奋力打拼国际市场,那不仅是生存的来源,更是做强的必须。由此,留给陶瓷企业的选择似乎已经很简单了。积极应对反倾销,不遗余力拓展国际市场,同时加速自身的创新与转型升级步伐,消化掉因成本、环保等带来的内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品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高性价比,并以自主品牌提升产品价格、增大利润空间,摆脱反倾销的纠缠,重树中国陶瓷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面对反倾销带来的出口市场缩水,面对陶瓷产品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带来的挑战,面对市场环境需要所有陶瓷企业共同维护的短板,国内陶瓷企业似乎面临的压力从无形到有形,更重、更巨、更有使命感。不管是化解内困,还是突围外患,摆在陶瓷企业面前的都是一个由企业到行业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单纯依靠几家企业就能实现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营造崇尚创新、自主研发设计、建设品牌的氛围,甚至实现全行业的由大渐强,还需要所有企业的共同努力;也不可能依靠几家企业就能扭转反倾销重灾区的位置,更需要所有企业付出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利于行业发展、出口的良性生态环境。
到了**危难时候,或许有些危言,但耸听的结果可能会让陶瓷企业更加理性、更加奋进,这才是**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