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空调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变频空调渐成主角

来源:中国质量报 发布日期:2013-08-30 09:43:14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蔡莹表示,2013冷年的市场特征预示今后几年空调行业主要竞争点将集中在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更新、核心技术掌握和满足多样化需求等方面,中国空调行业开始进入深度调整期,这也许是国内空调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契机。

在2013冷年收官之际,空调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它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哪些预示?企业如何抓住新的市场机遇?8月22日,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联合中国家电网主办的中国空调行业高峰论坛在北京迎来第10个年头。

论坛上发布的《2013冷冻年度中国空调市场白皮书》显示,2013冷年市场需求并未明显回升,但另一方面,出现了变频空调比例上升、柜式空调规模提升、产品价格维持高位、一级城市市场再次成为关注热点等亮点。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蔡莹表示,2013冷年的市场特征预示今后几年空调行业主要竞争点将集中在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更新、核心技术掌握和满足多样化需求等方面,中国空调行业开始进入深度调整期,这也许是国内空调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契机。

需求依然相对疲软

国家信息中心对重点城市监测数据显示,2013冷年(2012年8月~2013年7月)国内空调销售量同比增长2.92%,销售额同比增长10.26%。其中壁挂式空调销售量同比增长0.05%,销售额同比增长5.27%;柜式空调销售量同比增长17.90%,销售额同比增长21.02%。2013冷年国内重点城市市场空调销售量约为2820万台,如果加上农村和乡镇市场约1000万台的销售量,2013冷年空调整体销售规模约为3820万台,与2012 冷年基本持平。

据此分析,目前国内空调市场尚未走出2012冷年阴影,需求依然疲软,行业仍处在调整期,但一些市场亮点伴随调整显现出来:一是销售额增幅远高于销售量增幅,二是产品结构调整持续。

此外,2013冷年分级别市场销售量占比表现出新特征。数据显示,2013冷年一级城市终止了前几年份额逐步下降态势,开始呈现明显上升势头,销售量占比达到63.73%,而三、四级城市销售量同比虽保持增长,但占整体市场的比例已基本保持在15%左右的稳定水平,比例提升势头减缓。二级城市依然呈现前几年销售量占比继续下滑趋势。一级城市市场在未来几年将会呈现另一种竞争态势,这种竞争既是规模上的,更是品质上的。

真正进入变频时代

2013冷冻年度消费需求出现新的亮点,其中变频空调销售量、销售额水平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与去年同期相比,2013冷年国内市场变频空调销售量同比增长10.37%,销售额同比增长20.30%,明显高于整体水平,变频空调占整体空调销售量比例已经超过50%,达到51.64%,高于2012冷年4.34个百分点。

目前变频空调已占据国内空调销售量半壁江山以上,国内空调消费真正进入变频时代。生产企业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把变频空调销售量比例从仅占整体规模6.96%提升到超过50%,推动了国内整体空调生产和消费水平升级。

中国家电网总编吕盛华认为,变频空调新能效标准(GB21455-2013)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引入APF评价指标,对变频空调产品的节能水平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很多空调企业已提前做好产品切换与布局。借助新标准的契机,变频空调在2014冷年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高,但原有粗放的规模扩张有限,而在市场格局、产品结构方面将带来调整。

结构调整驱动新增长

通过梳理2013冷年空调行业发展特征,有一条主线是可以明确的,即在需求平稳有可能成为今后几年市场常态前提下,聚焦产品与技术本身将是新消费时代下企业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可以预见,国内空调市场整体需求将会向调整产品结构、新技术应用等方向发展。空调产品技术发展的趋势可能会在保证节能环保的前提下,集中于智能化、舒适化等品质提升领域,空调产品与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电网等方面的结合将会有所突破,中高端空调产品、柜机的销售规模将会有所提升。目前市场上新推出的产品,如“一晚一度电”空调、空气品质专家空调、“智能眼”空调、物联网空调、云空调等也凸显了这些技术趋势。

在多重市场因素影响下,未来空调行业集中度会继续提升,“家电下乡”所形成的空调行业“百花争鸣”格局将会改变,在品牌淘汰态势刺激下,品牌格局将出现较大变化。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指出,经过这10年的发展与沉淀,中国空调行业已经步入市场成熟期,与过去粗放增长下的机遇不同,未来的增长要靠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来推动。 记者 张晓航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5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