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社会经济及民生保障等方面有多重积极效应,但鉴于各种约束条件,有必要警惕一些误区,尤其是在供需的良性互动方面,建立需求推动型的市场框架不可或缺。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了近三年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要达到4.5万亿元,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并成为支柱性产业。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负责人介绍,该意见对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扩大有效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笔者看来,当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社会经济及民生保障等方面有多重积极效应,但鉴于各种约束条件,有必要警惕一些误区,尤其是在供需的良性互动方面,建立需求推动型的市场框架不可或缺。
**,就出发点而言,中央政府决定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将节能环保产业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实质是寄望于在现行GDP核算及政府政绩考核机制下,通过引入绿色增量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
其一,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有助于环境治理和节约能源。按照国务院部署,就当前社会经济面临的各项资源环境挑战而言,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不添环境污染的“新账”外,还必须克服旧有的矛盾,即多还“旧账”。基于上述考量,所有可用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设施设备和产品,都有着修复生态环境并改变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功效,这些也都包含在节能环保产业的范畴内。
其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有利于改变资源投入结构。在国民经济可供利用的资源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相关激励措施来鼓励节能环保产业,这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可以有效发挥“挤占”作用,即让绿色的产业和经济增量来优先“挤占”社会经济各种资源,尤其是“挤占”三高(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产业的投入,凸显节能环保产业的“高地”效应。
其三,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还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意义上的增量。在传统产业日趋饱和、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社会经济下一步的增长将源于何处?笔者认为,在内外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鼓励节能环保产业,来推动内外贸易,未尝不可。
当然,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并非可以一蹴而就,经历了十多年的前期发展后,其中有一些深层和后续的问题值得探索。
其一,未来如何解决节能环保产业自身的“节能环保”问题?譬如在推动循环经济过程中,部分地区发展了重金属回收产业,但给周边地区带来大量污染,并增加了能耗。对此,各地政府似乎也无能为力,如此相抵消,节能环保产业的**终效应有待商榷。
其二,未来如何真正确定节能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究竟靠行政力量推动,还是靠补贴激励,抑或还原市场的内生影响,通过供需的博弈创造市场规模?不妨总结过去的一些经验教训。譬如,以西部农村地区沼气利用为例,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值得探究。
根据笔者近期在西部的一次调研,某地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沼气池,国家和地方都做了不少投入。就节能环保的出发点而言,这当然是好事,不仅可以推动当地农户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改善环境,相关设备也自然属于节能环保产业的范畴。但据介绍,该措施实效并不明显,农民使用沼气的积极性并不高。原因在于,沼气虽好,但苦于缺乏原料而无法发挥功效。沼气所需的**基本原料是动物粪便,而在西部推进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户甚少自行养殖鸡鸭牛羊猪等家禽,即便有,规模也不大。由此,农户也就没有粪便可利用。结果是,就算各级政府补贴农户建好了沼气池,也无法真正推动农户使用沼气,形成真实的产业需求。这个例子或许表明,未来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真正力量,仍在于需求端,而且是基于效率**大化的市场有效需求。
其三,未来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尤其是如何支持和发挥中小企业投入到节能环保产业中来,发挥其积极性?根据国际经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无论在初始阶段,还是后续发展期间,都离不开中小型企业甚至小微型企业的加入,正是它们以充分的灵活性和较高的创新力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快速发展。当然,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并不容易,以合同能源管理(编者按: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为例,大多数企业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资金、规模等方面的瓶颈,这值得我们重视。
要解决上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根本出路仍在于正确对待“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一方面,政府固然可以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包括供给与需求,但切不可替代市场的力量,对节能环保产业拔苗助长,否则极易在下一阶段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和无效增长;另一方面,现阶段必须重视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法律法规上的硬性约束,包括其自身的“节能环保”问题,以确保长期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切勿“重供给,轻需求”,短期核心抓手仍是在全社会系统打造促进其需求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