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本在商学院写入教科书的明星企业沦为几乎是反面的教材,这条路松下走了不到20年。
上周三,松下电器发布了该公司的**财季财报。财报显示,受日元汇率走势疲软及企业退休金计划调整获取一次性收益的推动,净利润达1078亿日元(约合67.28亿元人民币),其中退休金计划就为松下获得了798亿日元的一次性收益。这样不是企业产品贡献出来的“收益”,显然被业界认为是“账面上的一种挣扎”。
这些年,松下电器的发展可以用“江河日下”来形容,战略上的失败,巨额的亏损,加上日元升值的影响,让这个昔日的全球性家电巨头举步维艰。虽然松下通过裁员和出售房地产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但情况并未出现改观。加上“质量门”、“裁员门”的困扰,用时下一句流行的网络语言形容:“你摊上事儿了”。
松下电器之所以从繁荣走向衰败,一方面,是国内同行的迅速崛起,在产品研发、成本控制、规模化效益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外资家电企业对我国市场缺乏深入了解,发展战略的盲目和偏执,也是导致持续亏损的主因。
回过头来看,作为全球性的家电巨头,松下产品线覆盖范围过于繁杂,但在一次次的战略失误面前,松下不仅没有缩减产品线,而是不敢面对困难进行断臂求生,从而犯了拖大的致命错误。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家电产业的迅速崛起,在各个产品领域均掀起了空前的价格战,电视机价格降到了原来的一半以下。但松下却并没有在**时间采取有效策略,以致山东松下映像产业遭受了严重损失。
2005年国内冰箱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松下又一次做出了错误决定,在消费者普遍对涨价态势不满时,以过高的涨幅提升利润,明显高估了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差价策略被认为是松下冰箱、空调打不开市场销路、挤不进**阵营的主要原因。
2006年,松下电器投巨资进入等离子产业,与液晶阵营分庭抗礼,当时松下前总裁兼董事长中村邦夫非常看好这一市场,他甚至乐观地表示:“全球等离子电视的发货量到2010年可能达到2500万部。”而今,松下不但没有让自己的雄心壮志兑现,反而作出放弃等离子产业的无奈决定。由于战略迷途,松下先后退出了手机市场、厨卫电器、燃气台灶、嵌入灶、燃气热水器等产业,白电的份额也在急剧萎缩。
有人说,是“严谨”成就了日本企业,但也是 “刻板”害了日本企业。在一些事关战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松下电器的“一等二看三通过”毁了它的决策体系。据了解,松下派到中国的高管,5年为一个期限,前两年了解市场,任期结束后被调回,这就会造成战略和相关政策的不连贯,也让松下电器在中国的战略缺少稳定性。松下员工曾经表示,每当公司遇到问题,都需要向总部汇报,然后要做的就是等待总部漫长的批示。这种制度能帮助一个企业进行正常的运转,但在应急处理方面显然无法适应。
例如2010年松下冰箱召回事件,就引起了媒体和消费者的质疑。当时,这批产品投放市场已经三年之久,而且发生了13起安全事件,但松下只轻描淡写地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两部服务热线,造成了这两部电话一直忙线中,消费者根本就打不进去。一位危机公关人士表示:“一共有36万台冰箱需要召回,仅设置两部电话,显然缺少解决问题的诚意。”
创新过去一直是日本消费品的灵魂,凭借推出录像机、随身听等一系列新产品,松下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到达了顶峰。但近年来,液晶面板上韩国公司推出OLED,手机市场上美国苹果公司拿出 Iphone,创新能力下降使日本公司鲜有经典之作。更重要的是,日本公司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种创新的精神,已经很难看到了。与中国、韩国、美国的电子公司奋发向上的劲头相比,日本企业越来越显现出暮气。
今年3月松下公布的财报显示,2012财年总收入为7.303万亿日元,同比下降6.9%;而净亏损则为7543亿日元 约合74.6亿美元 ,而2011财年净亏损7722亿日元 约合76.5亿美元 ,这已是松下连续第二年巨亏了,松下**近两个财年已总计亏损约150亿美元。
为了让亏损从数字上不再加剧,去年松下出售位于东京都港区东新桥的“松下东京汐留大厦”,还抛售了市值约1000亿日元的丰田、本田等企业的部分股票。根据松下公布的有价证券报告书显示,2012财年,松下共计抛售了近6成的持有股票,抛售总额达1400亿日元(约人民币87亿元)。
新任松下社长津贺一宏表示,“松下是消费电子业的失败者之一”。据松下透露,新一轮的重组将作为公司中长期的发展计划,公司将拓展住宅开发业务。然而,这条路是否会引导松下自救成功,目前尚无定论。
在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的经营理念中,“品牌具有的魅力不是企业获得的丰厚利润,而应该是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这句话现在还能不能在商学院的教科书上出现,已经划上了一个很大的问号!
记者 陈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