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我国钢铁行业“繁华散尽” 没有赢家

来源:中国行业 发布日期:2013-08-02 16:47:36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对于钢贸商来说,在担保过程中,需要向担保公司交纳一定比例的担保费用;而无论是哪一种游戏,钢贸商都需要向银行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这个比例从20%~50%不等。如此沉重的资金压力,即使在钢铁市场形势好的时候,钢贸商也难以承受。

在这场主要由钢贸商、担保公司、银行共同参与的游戏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赢家?一切都要从这场游戏的规则说起,参与者不同,规则亦不同。

大致来说,涉及钢贸商和银行的规则主要有三种:5户联保、担保机构担保和动产质押。

5户联保,就是有5家经济背景、经营状态和还贷能力相当的钢贸商组成一个联保小组,不需要其他担保,就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

这种游戏规则对于钢贸商来说,方便易操作,但其缺点同样非常明显。由于是连带互保,所以,只要有一家出现信用不良或相关问题,那么其他4家都要承担连带责任。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家无法偿还贷款,其他4家要负责将贷款还上。

如果只是1家出现无力还款,问题还容易解决,但如果是3家、4家甚至是5家全部出现无力还款的情况时,银行就要面临承担出现坏账的风险。

因此,对于银行来说,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风险。

不可否认,这种担保模式,对钢贸企业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融资模式已不能满足钢贸商对资金的需求。因此,钢贸商开始通过担保结机构担保的模式向银行融资。

担保机构担保,就是钢贸商凭借第三方担保公司的担保,向银行融资。这种融资模式对于钢贸商来说,可以满足其对大资金的需求。但同时,由于需要担保公司的担保,钢贸商在获取贷款的同时,担保公司则从贷款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担保费用。

与钢贸商承担一定的资金成本压力不同,担保公司在这一融资模式中,则需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在一些银行与担保公司的**高额保证担保合同中,往往都包含这样的条款: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银行有权直接从担保人账户上扣收包括本金、利息、复利、罚息和资信调查、公证以及银行实现债权支付的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告费、送达费等全部费用。

动产质押,则相对比较简单,就是以钢贸商以螺纹钢板材线材卷材等动产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而在这一模式中,由于银行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对相关钢材质押物的价格和具体的质押数量缺乏足够的认识。

而在钢贸行业众所集中爆发的一系列重复质押事件,足以说明银行的风险所在。

从所有的规则来看,参与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为赢家。

对于钢贸商来说,在担保过程中,需要向担保公司交纳一定比例的担保费用;而无论是哪一种游戏,钢贸商都需要向银行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这个比例从20%~50%不等。如此沉重的资金压力,即使在钢铁市场形势好的时候,钢贸商也难以承受。

“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钢价长期倒挂,正常的钢铁贸易已经难以赢利。因此,由于受到严峻的行业形势和融资规则的双重挤压,钢贸商在这种游戏中惨败。”金模钢铁网首席分析师罗百辉表示,也有一些“聪明”的钢贸商将融到的资金用在房地产这样回报率较高的行业,但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打压,其收益也不容乐观。

对于担保公司来说,在钢贸企业处境不佳、钢贸老板“跑路”频发的情况下,由于其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此,当钢贸老板还不起贷款的时候,银行便会向担保公司“催账”。此外,由于担保公司采用的“保证金”方式,其杠杆原理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担保公司的风险。以一家有4亿元资本金的担保公司为例,银行可将担保公司的资本金放大10倍,担保公司可以为一家银行担保总额为40亿元的贷款;而如果担保公司同10家银行贷款,那么其担保额度可以达到400亿元。

可是,当越来越多钢贸企业无力还贷时,担保公司就要将钢贸企业的“窟窿”填上。据金模钢铁网了解,2011年至今,上海一家担保公司在将4.05亿元的注册资本和1亿元的保证金全部用于为钢贸企业代偿之外,依然留下了8亿元的资金缺口。

在这场游戏中,银行似乎保留着一个“旱涝保收”的角色,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缺乏严格监管,在一系列重复质押案件爆发后,银行的收账压力不断变大。

十年前,一些跟钢贸商合作的银行营业部经理,后来多变成了分行行长、副行长。但如今,这些行长的日子也不好过,许多被发配到银行的清收小组。

尽管如此,银行的贷款余额仍然惊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上海地区钢贸贷款余额约为1300亿元,其中只用300亿~500亿元的金额在银行有抵押物。

游戏已经结束,但却远没有散场。与其他游戏不同的是,在这场由钢贸商、担保公司和银行共同参与的游戏中,没有赢家。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