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就光伏贸易争端达成“友好”解决方案,这场欧盟历史上**大贸易纠纷(年均约200亿美元)避免了全面摊牌。危机的化解,使得双方现在都可以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审视一番自己的产业政策。
业内人士认为,就中国光伏产业而言,急需反省自身技术创新不足、没做好产业规划,以及错估市场、盲目扩张等问题。
这场纠纷表明,中国光伏产业中的制造设备、原料和市场“三头在外”,依靠国外的补贴政策维持高利润,经受不起风吹草动,应警钟长鸣。中国光伏产业今后必须进行产业升级调整,淘汰低端落后的产能,以提高技术水平来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国际层面,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一大特点是“低碳经济”争夺战硝烟弥漫,主要国家正在着力发展以清洁能源为主的低碳技术。光伏争端如果不能“友好”解决,中欧必然两败俱伤。这不仅意味着双方贸易和产业账面上的损失,也意味着中欧好不容易趟出的清洁能源合作之路会随之受阻。
清洁能源的高歌猛进,近两年本就受到欧债危机的狙击。欧盟一些成员国因债台高筑,削减甚至终止了对相关产业的补贴,光伏产业尤感压力倍增。这也是光伏案的缘起——欧盟一些企业和人士希望通过推动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极高关税,从而转嫁这些压力。
但转嫁压力和焦虑,未必能让欧盟获益。欧洲太阳能行业协会“平价太阳能联盟”就认为,欧盟光伏企业所遇困难的真正源头,是各成员国削减太阳能上网电价补贴,而非来自中国的竞争。
再说,光伏产品占到中欧贸易额的7%。一些机构测算欧盟双反得失,如果纠纷不得化解,欧盟可能损失的成本和就业岗位将不亚于中国。这就难怪欧盟双反提案仅获4个成员国赞成,却遭到18个成员国反对、上千家欧盟光伏企业联名抗议。
不仅如此,城门一旦失火,殃及的决不仅仅是中欧池中之鱼。在欧洲经济持续低迷的当下,在中国急需技术支持进行产业升级的当下,在全球都在努力探寻破解经济危机之道的当下,中欧如果因光伏产业打贸易战,摧毁的将是全球对清洁能源发展的信心。这是因为,中欧都是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框架中的关键角色。双方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杨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