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只是景德镇瓷器获得的众多赞誉之一。作为一座有着1700多年制瓷历史的城市,景德镇孕育出很多精美绝伦的瓷作精品,其中**富盛名的就是青花、玲珑、粉彩与颜色釉四大名瓷。浓烈的陶瓷艺术创作氛围,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陶瓷爱好者和艺术创作家。
在这里,千年的文化积淀催生出景德镇固有的文化特质;在这里,多元化的艺术借助陶瓷这一载体催生出更为曼妙、璀璨的形态;在这里,世界又发现了一个展示中国的新舞台。面对种种新的机遇和挑战,景德镇又会如何顺应形势,借机激发当地陶瓷文化生命力呢?
重现传统制瓷工艺
恢复历代窑业遗址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一排低矮的作坊里,一群身着青花服饰的老人正在忙碌。
轱辘车一转,一团白净细腻的高岭土就在他们手里变幻出各式造型。这是景德镇古代制瓷72道工序中的拉坯工序。再经过印坯、修模、修坯、补水、晒坯、青花绘制、上釉,陶坯就能装匣入窑烧制。
聚集在这里做工的都是景德镇手工圆器老艺人,他们之中很多都被部、省、市文化部门授予了手工制瓷技艺优秀传承人称号,是景德镇传统制瓷技术的“活化石”。
千年前的古人,就是用这同样古朴的工艺,制作出一件件精妙的瓷器。而今,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之下,那个时代的手工制瓷古作坊、古窑场、古建筑都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得以重建再现,还原了景德镇历史上制瓷业**为鼎盛时期的场景。
目前,景区内成功复建的宋、元、明、清等多时期窑炉已经投入烧制使用,使已经失传的传统烧制技艺得以继承,实现了对传统烧制技艺的动态保护。
欣赏着老艺人的表演,感受着窑炉之内的熊熊炉火,游客们仿佛再一次回到了千年之前热火朝天的制瓷现场。
事实上,景德镇市分布了从唐代至明、清的52处151个点古瓷窑址,此外还有一大片大生产时代的近现代陶瓷工业活遗产。其中,景德镇御窑已经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大遗址保护规划》,正在以明清御窑为核心,把景德镇历代窑业遗址及重要文化遗迹纳入到大遗址保护规划。
从2002年至今,御窑遗址共实施了十多项大规模拆迁项目和保护工程,总投资将近1.3亿元。当地文化部门介绍,还将对御窑周边的老里弄、老作坊、老店铺进行保护,力图还原历史上的景德镇面貌,将景德镇打造成“未来的丽江城、凤凰城”。
此外,当地政府正筹划开辟新城区,将老城区过多的人口迁出,为老城区众多遗址的恢复重建腾出空间。
“这些技术、古窑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物,是景德镇陶瓷发展的见证,必须保护好,这些历史是我们的骄傲。”当地一位老艺人说。
改建陶瓷创意园
引来各地艺术家
千年的历史积淀是景德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不断注入的新鲜艺术血液或许是它一直不被世界遗忘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景德镇拥有全国**的陶瓷学院,拥有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所,近百家陶瓷文化研究社团机构,**、省级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大师200多位。这些人的存在,无疑成为当地陶瓷文化不断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
来自南京的现代陶瓷艺术家解晓明是两年前来到景德镇的,他说:“景德镇是一个全世界做陶瓷**方便的地方,集中着**多元化的艺术派系。陶瓷爱好者和艺术家们在这里博采众长,学习交流。”
艺术家王勇十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油画创作,三年前他意外地发现,同样的画作主题,瓷板画呈现的画面更为干净、纯粹,触感十足的陶瓷纹理还能传达出画布所不能表达的效果。由于是新兴领域,他在自己所处的城市未能找到强烈的认同感。
2010年,景德镇市一个瓷厂老厂房改造成的陶瓷文化创意园吸引了王勇的目光。翻修一新的老厂房里被隔成一个个工作室,来自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在这里进行作品的创作、展示以及交易。
加入到其中之后,王勇**异常:“这里就像是一个陶瓷文化圈,工作室设在这里,社会认知度更高;公司能够为我们提供**新、**全面的各种市场信息,还会帮助进行推广。在创作方面,整体文化交流氛围更浓,也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
而今,建国瓷厂陶瓷文化创意园已经入驻创作工作室60余户,若工程全部完工,预计可容纳150户。
这些来自各地的艺术家们留在了景德镇,他们源源不断的新想法、新思路,都汇聚在小小的瓷片之上,流淌、交汇,这或许将推动当地陶瓷文化向更高层次的方向走得更远。
类似利用改制企业原有土地、老厂房、老作坊,一大批文化创意的新载体正在规划建造当中。其中,陶溪川文化产业园正在建设,计划投资60亿元,将涵盖当地11个瓷厂5个片区,共占地2300多亩。
“更多工作室的入驻,提升了景德镇整体陶瓷文化的艺术品位,促进精品的诞生,同时也提升整座城市的陶瓷文化档次。”当地一名艺术家称。
(陶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