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中国中央财政设立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并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投入了7.5亿元人民币。
财政部透露,两年来,中央财政通过对413个项目的“以奖代补”,拉动了200亿元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投资,形成了年节能量为15.8万吨标准煤、替代燃料26.2万吨标准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9.9万吨的规模。
与此同时,财政补贴也加快了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信息化产业的技术进步,为进一步节能减排打下了基础。
交通运输领域的减排仅是中国正在推进的规模浩大的“低碳化”运动的一个缩影。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成了全球**大碳排放国。随着全球对绿色发展的重视和各国在气候领域交锋的加剧,中国节能减排的压力日益加大。
为了促进低碳发展,尽早让碳排放峰值出现,中国近年来在产业政策、财政补贴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通过节能提高能效,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加强生态建设等。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
这些措施产生了一定效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说,2006年到2012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3.6%,相当于少排放约18亿吨二氧化碳;201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约5.02%。
为了推进“美丽中国”、生态中国建设,在全社会进一步推广低碳理念,中国决定在每年的6月选择一周为“全国节能宣传周”,并将节能周的第三天定为“全国低碳日”。
今年的6月17日,是中国**“全国低碳日”,官方和民间都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他们希望通过集中举办活动的方式,进一步唤醒社会和民众的低碳意识。
但要改变一直以来“经济为先”的理念,并在能源消费结构依然以煤炭为主之际,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还需要做得更多。
根据官方计划,到201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2010年下降16%,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7%,氨氮和氮氧化物等四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8%-10%。这一目标经过层层分解已落实到地方,不过进展并不如人意。
解振华说,从数字上看,能耗强度下降16%的目标比“十一五”(2006年至2010年)有所降低,但由于经济总量增大,需要实现的节能量至少要6.7亿吨标准煤,比“十一五”的6.3亿吨标准煤还要多,任务还要重。“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要经过非常艰苦的努力,付出相当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