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产品惠民政策圆满落幕,虽然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政策实施一年来,节能家电销售数量显著提升,但自政策实施当月起,质疑声便不绝于耳。笔者认为,对于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应该重在考量其对消费者节能产品消费观念的影响。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拨付补贴资金122亿元,推广五类节能家电6500多万台,拉动消费需求超过2500亿元。政策实施一年来,节能产品市场份额快速提高,节能平板电视的市场占有率已高达93%,节能空调、冰箱、洗衣机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3%、57%和46%。
笔者认为,政策实施的成效不仅仅在于节能家电市场的销售数据,还在于其对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影响和消费习惯的培养。在政策即将终止的5月,本报与瑞士Top10节能中心、中国消费网、3G门户网联合开展了《“你了解能效标识吗”有奖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参与者(94.62%)表示在购买家电的过程中会关注到产品的节能性能。这其中,又有62.31%的参与者表示不仅会关注产品的节能指标,而且会购买较为节能的产品。同时,对于“是否考虑过生命周期成本(购买产品价格+使用时耗电费用总和)”一问,有84.79%的参与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这说明,自2009年高效节能空调推广开始,先后持续了3 年的节能补贴政策,的确有效地培养起了消费者的节能消费理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人们购买节能产品,并非单纯出于公民的环境责任感,而主要是基于精打细算的考虑。阶梯电价实施,使得因为一度电之差就可能造成家里的电费开支跨越一个新台阶成为现实,于是人们不得不从家电产品的购买之初就精打细算。如果再有政府给出的补贴,当然就更加契合了人们心里的“小九九”。
但是,笔者也遗憾地发现一些企业不是在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节能和更加实惠的产品方面下功夫,而是打着节能的招牌,行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及政府的补贴之实。消费者买回家的节能产品达不到企业宣称的节能效果,而国家的补贴资金也落入了那些以次充好的不法企业的腰包。于是,人们对于政策的质疑便由此而起。同时,我们的调查数据还显示,人们对于政策的技术支撑——能效标识也是半信半疑。
政策撤出,喧闹一时的节能家电市场重归沉寂,甚至有报道称,卖场里的消费者听说没有补贴扭头就走。笔者认为,其原因不仅仅在于政策实施对于市场的透支,人们对于企业宣称的节能功效的不信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计算需要延伸至多年之后,而这必须以企业诚信为基础。当政府补贴撤出后,企业的诚信便不足以支撑节能产品市场。
财政部方面还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建立有利于节能家电消费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在推出下一步政策之前,应建立和完善市场诚信机制,有效确立和提高消费者对于节能产品的信心。作者:慕三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