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有油污 碗边是黑的
日前,海女士和朋友在城东区八一路一家川菜馆就餐时,服务员很麻利地为她们拆好了消毒餐具。海女士突然发现,刚倒满开水的杯子里,竟有一些油花。服务员说,可能是烧水的时候,不小心把油滴进去了。但随后,海女士的朋友也发现,她那个没倒水的杯子里也有油渍。服务员解释说,他们餐馆的消毒餐具都是专业的消毒公司送来的。服务员一边换着餐具,一边和旁边的服务员诉苦:“怎么这么多没洗干净的,真是的。”旁边的服务员回应说:“就是,我也刚换了一套。”
同样,林先生与朋友在互助路一小吃店就餐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杯子里不但有油渍,盘子和碗边儿还是黑的。”林先生说,他们都没再用消毒餐具,而是向服务员要了小吃店自己洗的餐具,“那么脏的碗碟,还能称得上是消毒餐具吗?”
消毒公司里苍蝇飞
那么,为什么大家心目中**应该放心的消毒餐具,却连起码的“肉眼关”都难过呢?为此,记者利用两天的时间,走进几家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消毒餐具公司,探访其生产过程。
在省城生物园区一隐蔽的厂房角落,记者找到了一家名为“双赢”的消毒公司。在门外,根本看不出这家厂到底是干什么的,因为根本找不到招牌和厂名。这家公司的厂房,是搭在一条过道处的板房。走进公司,地面凹凸不平,多处积水,作为洗碗工具的手套,被随意丢在机器上。已消毒好的餐具,一筐筐地堆放在地上,苍蝇盘旋着,时飞时落。而原本进口与出口严格分开的规定形同虚设,脏碗与已清洗的碗碟都从一个门进出,污染在所难免。而在城东区八一路,记者辗转找到了隐藏在一条小巷内的消毒餐具公司。人未走进,一股臭味已扑鼻而来。这家消毒公司门口处,堆放着十几箱已包装好的餐具。由于没有防蝇措施,一只只苍蝇,就在餐具上飞来飞去。走近一看,**上面的几箱消毒餐具竟落有灰尘。而本应干净整洁用于工作人员上岗前洗手换衣的更衣室,竟堆放着拆下来的暖气片和一些工具,俨然成了“铁匠铺”。再走进车间,机器下的污水令人作呕,清洗池内满是油污,还有食物残渣。而所谓的无菌包装区,只是几个工人手工把清洗好的餐具装进塑料袋中。在每个工人的工作台上,都放着一块海棉,用来擦掉那些用肉眼能看到的油渍和食物残渣。
而消毒过程,更被随意“偷工减料”。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所谓的高温消毒、蒸气消毒,经常被跳过。在水磨附近的一家消毒公司内,记者随手拿起消毒流水线上的餐具时,发现竟是凉的,“你们不是高温消毒吗,怎么杯子是凉的?”老板笑笑说:“平时开着呢,今天机器出了点问题。”但随后,记者从工人处了解到,只有执法人员来检查,或要到有关部门送检时,才会高温消毒,“要不然,多费电呀!”
监管真空让消毒公司“生病”
如此乱象丛生的消毒行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监管的缺失。
记者采访西宁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时,监督所负责人介绍,随着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2003年,西宁市人民政府依据《食品卫生法》制定的《西宁市公共餐饮具卫生监督管理条例》也相应废止。由此,原来地方性法规中的许可证制度和监管职能随之退出。卫生监督部门也就不再承担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责。
2009年后,要开一家餐具消毒公司,只需要在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即可,无需通过卫生部门。这就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尴尬:一来,公司选址、生产环境、生产流程和消毒质量等无人把关,从而出现选址、布局不合理,外部环境脏乱差的情况;二来,由于部门间的沟通不畅,有关部门对餐具消毒市场发展情况失控;三来,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卫生监督部门只能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开展一些工作。(作者:王复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