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纺织工业遇到了一些新形势和新问题。纺织行业只有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才能应对诸多不利因素,保持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建设纺织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这是纺织工业在倒逼机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着眼于战略机遇期的主动出击。
而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中,纺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总体来看,信息化建设已经由推广普及逐步转向行业的深层次应用。信息化建设已经越来越成为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中的助推器。
信息技术应用走向深入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行业形势的变化必然反映到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上,经济效益下滑、资金紧张、贷款融资困难,即表现为信息化投入有所减少。但是必须看到,行业**企业和优势企业需求依然存在,甚至更为强劲。其特征是决策上项目更加坚决,对合作开发商和产品选择更加成熟和理性,要求越来越深入,态度越来越务实。他们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苦练内功,加强管理,提升研发,加快信息化项目的推进。
2012年,由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产业升级是有力推动,发挥了正能量。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由推广普及逐步转向行业化的深层次应用,用户群主要面向迫切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水平提升的优势企业。在当年工信部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中,波司登、无锡一棉、安徽华茂、山东南山、山东鲁泰等都是行业**企业。另一方面,纺织行业信息技术与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的融合日益密切,智能化生产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纺机、服装和印染行业。
生产装备智能化有重大突破
纺织生产装备已经形成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优势,信息技术可以在工业化的硬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水平,实现智能制造,并且在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形成信息化的软优势。信息技术与生产装备的深度融合在2012年有了重大突破。
备受关注的山东康平纳公司的全自动筒子纱染色生产线,采用全流程在线检测和智能化中央控制系统,通过中央控制室可以指挥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染色现场的无人化运行。生产线已应用到10余种原料的纱线染色,产品应用到20多家单位,大大提升了我国纺织工业的自动化水平。青岛环球公司的粗细联合智能全自动粗纱机系统,由全自动落纱粗纱机和粗细联输送线等配套设备组成,应用了RFID等技术,实现了从粗纱纺纱到自动落纱的全过程自动化和生产管理信息化。
服装企业发展现代制造和物流系统
服装行业处于整个纺织产业链的末端,企业数**多,直接面向消费市场,长期以来信息化基础薄弱。“十二五”规划将服装大规模定制技术作为发展方向,近二三年来,信息技术在企业达到深入应用,更是涌现了一批优秀成果。
上海威士公司开发出自动钉扣的自动化缝制单元、智能吊挂系统,自动整烫系统、全自动培烘系统、自动折叠包装系统和自动化仓储物流系统等,初步形成了现代服装制造和物流系统;宁夏汇川公司采用自行开发的信息化系统,对单量的西装、职业装的量体数据分类汇总,先达到较高的号型覆盖率,再对7%左右进行单裁处理,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基本实现了大规模定制。
印染企业技术进步催生MES建设
印染行业处于整个纺织产业链的中端,是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纺织品面料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实现清洁生产,提升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印染生产过程自动检测和控制技术是需要重点突破和急待解决推广的关键技术。去年印染在线检测和控制系统的应用大幅增加也印证了这一点。
引人注目的是杭州开源公司的印染MES,近年来已被多家印染企业应用,平均可提高机台生产率5%~15%,降低回修率10%~15%,减少年均能耗5 %~8%,工艺达成率在98%以上,对于稳定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工艺、促进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企业应用了能源监测和管理系统,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通过对不同布种在机台上水、电、汽等数据的采集,核算单位能耗成本,具有自动采集、运算、分析、管理、优化和诊断功能,对企业节能降耗和管理水平提高具有示范价值和促进作用。(作者: 中纺联产业部副主任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