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轮谈判的无果而终到如今的初裁在即,伴随大限将至,涉及欧盟对华光伏“双反”案的各方博弈也日趋白热化。14个欧盟成员国的反对票显然令一度信心满满的欧委会无法淡定,而把这种“阴沟里翻船”的尴尬单方面归咎于中国施压,只能是自欺欺人。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此番抛出的“中国施压论”虽然看似荒谬,背后的思维却与其炮制“双反”案一脉相承。中方如果仅仅点到即止,批驳“中国施压论”并非难事;但更应揭批欧美长期以来在清洁能源领域给中国乱贴标签、鼓吹“中国威胁”的行径,敦促西方放弃这种动辄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惯性思维,才能在国际社会中收获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之效。
欧委会抛“中国施压论”
本月24日,欧盟就对华光伏“双反”建议案召集27个成员国举行意向投票,这也意味着持续近一年的中欧光伏“双反”博弈接近摊牌。虽然**终投票结果将于6月6日公布,但有媒体透露,包括德国等14个国家投了反对票,还有3个国家“很可能”也投了反对票;此外,法国、意大利等四国选择站在欧委会一边,另有波兰等四国选择弃权。
超过一半的成员国竟然“临阵倒戈”、反对自身的动议,这无疑给了始终对华强硬的欧盟委员会一记响亮的耳光。虽然此项投票对欧委会并不具有约束力,但对于欧委会而言仍是一次始料未及的“阴沟里翻船”事件,面上无光自不待言。
面对内部的严重分歧和反对声音,欧委会不**反思和检讨自身,却倒打一耙、把怪罪的矛头指向中国。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更声言,是来自中国的“施压”才使得一些欧盟成员国反对征税举措,但欧委会仍将独立做出决定。
对于这种“睡不着觉怪床歪”的谬论,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29日晚迅速回应,中国与欧盟成员国就有关经贸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些欧盟成员国对欧委会就输欧光伏产品等采取的征税措施发表不同意见,这是他们认真权衡利弊得失之后作出的理性判断,根本不存在任何方面施压的问题。欧盟对华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只会进一步削弱自身经济增长动力和潜力。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30日也公开表示,中国始终主张通过谈判磋商来解决问题,政府和产业界都已经释放出足够的诚意。现在的形势是,中方该说的说了、能做的做了,诚意已经充分展示了;接下来双方能不能好好坐下来谈,能不能谈得成,能不能避免贸易摩擦的扩大和升级,完全取决于欧方。
指责中国“施压”是贼喊捉贼的闹剧
除了抛出“中国施压论”试图掩盖对华光伏“双反”在欧盟内部不得人心的现实,德古赫特更大言不惭地声称“欧委会的责任就是保持独立立场、抵御任何外部压力,并完全依据证据来维护欧洲、欧洲企业和工人的大局利益”。
那么,气急败坏的欧委会是如何“保持独立立场”的呢?据外媒报道,24日的投票结束后不久,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就开始与至少三个投反对票的成员国举行“紧急磋商”;因为根据欧盟规则,24日的投票不具法律效力,成员国在6月6日前随时都可以改变立场。
于是,“贼喊捉贼”的荒谬一幕出现了:一方面,将中国与欧盟成员国之间开诚布公、合情合理的沟通交流指控为“施压”;自己气势汹汹跑去跟“不听招呼”的成员国兴师问罪,迫使对方改变反对立场,却还要标榜什么“独立性”。中国和欧委会之间,究竟是谁在搞施压,不是一目了然么?
“中国施压论”的荒谬虽然显而易见,但谬论背后折射的心态和思维却耐人寻味。长期以来,在清洁能源领域,乃至其他正常的经贸领域,一旦与中国出现贸易争端或者纠纷,明明是自己动手在先,欧美却总是惯于将自身扮成受害者模样、恶人先告状,动辄声称遭受中国“威胁”、相关产业被中国打压等等,刻意诋毁、抹黑中国形象,在国际舆论中将中国塑造成“麻烦制造者”。就欧盟对华光伏“双反”案的始末来看,亦是同样如此,口口声声表示此举是保护欧洲光伏产业免于遭受不公竞争,实质是要“扮猪吃老虎”,令中国逾200亿美元的出口货值蒙受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