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今年由此成为“史上**难就业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两年表现尤其惨淡的中国光伏业更成为了就业的“重灾区”。但要知道,光伏行业本是**能创造就业机会的行业之一;而美国光伏就业增长率不降反升,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中国光伏业要实现“再出发”,打造一支专业、高技能的人才队伍不可或缺;我们每一个光伏人、每一家企业又该做些什么呢?
中国光伏业沦为就业重灾区
本月初,人社部官员在分析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时就明确指出,当前国内外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其中光伏、航运业等行业的用人需求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无锡尚德进入破产重组程序后,国内光伏行业用工形势进一步收紧。为了应对“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很多光伏专业的在校生已经开始转专业;而一些毕业生则转行做起了销售、管理等工作。
其实,就在前几年,光伏人才在我国人才市场上还是需求**为旺盛的人才之一,大量的传统企业进入光伏电池及组件领域,导致光伏人才非常紧缺,尤其是电池组件制造领域占据非常大的人才需求量。但伴随中国光伏业进入冰河期,在国内光伏组件库存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光伏人才需求也大幅度降低。从2012年11月起,国内的太阳能光伏行业职场就进入了招聘淡季,尤其是制造类企业;以光伏高地江苏来看,相关企业的招聘岗位数更出现了超过30%的降幅。
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如今即将摊牌的欧盟对华光伏“双反”案,更牵动着无数中国光伏人的饭碗。一旦“双反”出笼,该案将牵涉中国光伏产业的大量就业,据中国商务部的初步统计将影响超过40万的就业人口。2013年,或将成为中国光伏业者的“史上**悲催一年”。
美国光伏就业率缘何不降反升?
其实,光伏行业原本是**能创造就业机会的行业之一。有统计显示,每安装1MW的光伏发电系统,全球就将产生30个就业岗位。而同样生产1MW电力,煤炭行业所产生的就业岗位仅为0.18个,风电行业为17个;相比之下,在创造就业方面,光伏业可谓个中翘楚。
截至2012年底,光伏产业在全球雇佣逾70万名熟练工人,相比于风电行业的30万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数字。早前欧洲光伏产业协会曾发布一份报告称,至2020年,光伏项目有望在欧洲创造380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光伏业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世界可再生能源理事会主席沃尔夫冈·帕尔兹曾表示,这些年中国企业下大力气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光伏组件成本和价格短时间内大幅降低,从而大大提高了光伏发电相对于常规电源的竞争力,更为全球创造了80万个就业岗位。欧洲平价太阳能联盟(AFASE)此前委托瑞士研究机构出具的调查报告也显示,如果对华光伏产品开征惩罚性关税,欧盟3年内将失去24.2万个就业岗位。
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全球光伏行业都步入萧条周期,但并非各国光伏业就业状况都跌入低谷。美国太阳能基金会(TSF)的**新研究报告显示,在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这一年间,美国光伏业的就业情况依然呈强劲增长态势。据这份报告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美国光伏业在职员工为11.9万人,同比增长13.2%;而2011年,美国光伏业在职员工为10.51万人,2010年则仅有9.35万人。这一就业增长率远超同期美国2.3%的整体经济增长率。
为何美国的光伏就业能够逆市走强?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曾表示,包括太阳能投资税收抵免等光伏扶持政策在促进美国光伏就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TSF更指出,这些新增就业岗位本质上均属高技能职业,范畴涵盖太阳能安装、销售、市场营销以及软件开发;这些新增职业具有可持续性、无法外包,并在美国经济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
具备人才优势中国光伏才能重整旗鼓
本以为是同病相怜,但美国同行相对滋润的就业形势无疑令中国光伏人“羡慕嫉妒恨”。正是“临渊羡鱼,不若退而结网”,从美国光伏的现状可以看到,光伏业的低迷并不必然导致光伏就业的惨淡。那么,中国的光伏行业能否在提振就业方面打一场翻身仗呢?
必须看到,中国的“史上**难就业年”绝非偶然,大学连年盲目扩招固然是一个因素。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阶段性特征是对外部需求依赖过重,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和自主性不足。作为世界工厂,我国主要承担了产品的生产环节,与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相关联的就业岗位都被国外“拿走”,而这些岗位恰恰都是适合大学生人才就业的岗位。正因如此,我国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与经济高速发展极不相称的困难局面。
这一情况在光伏行业身上表现尤为突出。长期奉行的“两头在外”战略,使得中国光伏企业整体沦为全球光伏组件的加工厂,制造环节独大,但在整个光伏产业价值链条上却仍处于中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如果说,没有培养质量做保障的大学文凭只是“学历泡沫”;那些一味追求产能规模却不重视员工技能培养的光伏巨头,本质上也只是堆积起“产能泡沫”。而在光伏产品设计研发、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光伏设备的营销推广这些方面,中国企业在世界上基本没有话语权,光伏专业毕业生也很难找到这方面的岗位。
光伏业遭遇就业瓶颈,也与一些地方政府“GDP至上”的思维有关。前些年为了粉饰政绩,不顾实际一窝蜂上马光伏项目;如今眼见光伏行业沉沦,往日的香饽饽成了烫手山芋,一些地方又急于“甩包袱”,不注重引导企业的转型自救,对于光伏就业就更不上心。此外,在光伏含金量褪色后,地方又热衷于上马大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这些企业对于就业贡献显然远不如光伏来得大。
而从国家层面的扶持政策来看,对照美国,中国对于光伏业的帮扶显然还不到位,光伏救市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口惠而实不至”。从去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光伏“国五条”至今已近半年,苦苦支撑的企业则早已望眼欲穿,而相关的实施细则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至于税收减免,一些企业甚至已经坦言“不指望”。企业面临税负过重和盈利微薄的双重挤压,裁员还来不及,又岂能创造出更多岗位来吸纳就业?
另一方面,国家在光伏救市和解决就业的方向上出现偏差,加剧了光伏业的就业困难。为了尽快启动国内需求,一些部委提出“光伏下乡”、“西进战略”等,却忽视了很多地方光伏应用前景虽然广阔、但现实条件尚不具备,企业去了只有“站岗”,根本无事可做。同样,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国家总是提出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就业;越是没有就业机会的地方,越是认为有机会,越让青年人到那里去,结果可想而知。
说到底,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无论是毕业生也好、在校生也罢,包括已经在岗的各位光伏人,都应该自觉为中国光伏业的复苏积蓄能量,在专业技能等方面注重与时俱进、更新升级,确信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光伏企业方面,还应借助行业重组的机会,调整发展方向,向光伏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比以往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以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只有员工具备竞争力,光伏人才需求方能再创新高,中国光伏业才能重整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