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问题是长期发展积累而成的,化解过剩产能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之外,钢铁企业自身也需要进行改革,改革的关键就在于转变自身的发展观念。
从日本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来看,其虽然有明确的政策方向和良好的市场机制,但两次大规模淘汰钢铁产能更多地是依靠企业自身。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产能置换。例如,新日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关闭一些厂的落后产能,使其新建的君津厂、大分厂的开工率从**初的60%上升到80%以上。二是产品升级。日本通过技术创新,使其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单位粗钢附加值从3.5美元上升到6美元,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大幅提升。三是生产线优化。例如,JFE在整合NKK和川崎制铁生产线以后,将生产线集中到3个生产基地,并关闭了落后生产线,削减产能300多万吨,使设备开工率从60%上升到 80%。四是并购重组。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钢铁业在1998年~2002年连续5年全行业亏损,其间,以JFE为主的企业进行产能整合调整,通过并购重组关闭冗余产能。
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央提出了“四个一批”化解产能过剩的大方向。具体到钢铁企业,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探寻适合自身化解产能过剩的办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钢铁企业必须转变追求数量的发展观念,切不可盲目扩大产能,要按照市场需求理性安排生产。**新统计数据显示,**季度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扭亏为盈,主业明显减亏,但是利润是逐月下滑的,未来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因此,钢铁企业应该站在行业健康发展的高度统一认识,即行业发展得好,企业才能**终发展得好;行业形势如果继续恶化,企业的发展也必将受到影响。
其次,钢铁企业要加大对需求领域的研究,通过产品创新升级满足潜在需求。我国目前有一部分高端钢材产品仍然依赖进口,证明在产品需求方面还存在不少空白点。钢铁企业过分集中于一部分产品,不仅造成高端、低端产能过剩,而且会造成市场恶性竞争、低价销售,**终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的效益。
从产业关联来看,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钢铁行业联系比较紧密,钢材需求量较大,尤其是高强度板材、高性能零部件用钢、耐热耐磨钢等节能节材型钢材品种。钢铁行业应抓住机遇,努力开拓并引导上述产业新市场。此外,钢铁企业还要围绕用户特定需求开展相关服务,实现真正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努力成为下游用户“上道工序”的角色。
再其次,“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也是钢铁企业未来应该认真思索的途径之一。例如,钢铁企业可以加强与国内下游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实施联合体“走出去”,带动钢材间接出口;与国外加强合资合作,通过海外投资建厂或工业园区转移产能,还可以规避贸易风险。
当然,我国当前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并非单纯的经济周期问题,而是有其深刻的体制机制背景。比如,地方政府在钢铁行业发展中的推手力量很强,其过度干预严重扭曲了企业的投资行为,使得企业具有强烈的扩张规模与过度产能投资的倾向,并会倾向于对市场需求的增长做出过度反应,进而导致全行业产能过剩。加上钢铁产业的带动效应强,其带来的税收、就业等好处往往让地方政府欲罢不能;部分低效率产能或企业的退出,往往会给当地带来较为严重的失业现象,影响当地社会与经济的稳定。这也是地方政府在化解产能过剩中难有大动作的一个现实原因。这也导致在目前我国钢铁产能已经能够满足我国钢铁消费峰值需求的情况下,各地方“十二五”规划中仍有不少大上钢铁项目的计划。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让地方政府摆脱浓厚的GDP情结,改变“GDP挂帅”、“GDP崇拜”、“唯GDP论” 等畸形发展观念,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有关专家建议说,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谈转型发展,这**要求在统计上淡化GDP指标的考核,增加一些转型指标。之前,已经有很多地方取消了对区县一级GDP的核算,这应该是地方政府转变发展观念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