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开始,中国光伏出口产品先后被美国和欧盟发起“双反”调查。美国已经在2012年上半年就裁定对中国产晶体硅电池课以重税;欧盟于2012年下半年对中国产晶体硅片、电池、组件系列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从2013年3月6日起强制登记中国产品。
另外,在中国光伏产业挤压下,从2010年开始,欧美晶体硅光伏制造企业纷纷停产倒闭,拥有的巨量多晶硅原料产能无法消化;2011年开始大量倾销中国市场,中国多晶硅企业在挤压之下纷纷停产;2012年中国多晶硅产业先后对美韩欧盟多晶硅提起“双反”调查。
无论是光伏产品出口被“双反”,还是中国对多晶硅进口提起“双反”,抑或是其他国家间如欧盟对中国光伏玻璃、印度对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产光伏产品提起 “双反”调查,时至2013年,“双反”对光伏产业已经产生重大影响。2013年包括多晶硅在内的中国光伏产业全面进入后“双反”时代。
布局:人才和产业配套更重要
未来的多晶硅产业会随着光伏制造业向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转移而转移,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可能在未来的5年集中全球80%以上的产能。
中国的多晶硅项目布局很分散,到2012年全国千吨级以上企业就有33家。《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高纯多晶硅列为“十二五”发展重点,并指出“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企业达到5万吨级,骨干企业达到万吨级水平”。从这几年的发展看,实际情况比规划要超前。未来5年多晶硅产业会继续大力发展,到2015年会形成总体30万吨的有效产能布局。
《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这是因为能源成本在多晶硅生产成本中占据**大的比重。但是在实践中并不是以能源为布局的**条件,多晶硅的高技术特点决定了人才与产业配套是更重要的条件。
规模:年产能5万吨的“新四大”称雄
在光伏时代,德国、美国、日本的多晶硅企业在整合中壮大,亚洲包括中国和韩国崛起,其中中国多晶硅产业将经历新一轮淘汰整合的过程。
规模经营**是单线经济规模。从GCL的不同单线实践看,随着单线规模扩大,生产成本有20%至50%的下降。2012年达产的15000吨单线,生产成本(含折旧)可以下降到每公斤17美元。
从改良西门子法系统流程控制实践看,3条具规模效应的生产线构成一个单体经济规模;以GCL的经验,3条线形成单体5万吨的配置具备规模经济效益**大化。2012年全球多晶硅领域是年产能5万吨上下的“新四大”称雄,每一家都可以有效供应10GW的晶体硅光伏电池用料。未来通过整合将形成5家10万吨级的单体为主导的格局。在同样规模化的光伏产品制造群形成后,一家多晶硅企业的规模可满足10家规模化光伏产品制造企业的用料需求。
技术:新型硅烷流化床技术趋成熟
目前的多晶硅生产技术80%以上为改良西门子法,其工艺在流程缩短、物料封闭循环利用、能量回收利用、单位环节效率提升等方面做了持续改进。以GCL为代表,各项技术指标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综合电耗每公斤多晶硅70至80千瓦时,还原电耗每公斤40千瓦时,远优于以往的世界先进水平。全球其他工厂老装置的综合电耗都在100至120千瓦时范围内。在生产成本方面,还没有几家企业能把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成本(含折旧)做到每公斤17美元的水平!
同时,一种新型的硅烷流化床技术近年趋于成熟。尽管还达不到期望中的高品质,但未来由GCL完成的单炉千吨级硅烷流化床中试项目,将解决颗粒硅品质提升和连续稳定高效生产的难题,并且通过与成熟改良西门子法的改造相结合,将多晶硅生产成本下降一半的话,预计未来3年内其将成为市场供应主力。
市场:国内多晶硅供应将占2/3
欧美对华光伏“双反”并不能重振其雄风,光伏制造产能会继续向亚洲及其他新兴市场转移。随着中国对欧美韩多晶硅“双反”裁决的实施,未来欧美韩多晶硅产业将停止本地扩张步伐,在亚洲市场构成竞争。中国多晶硅在满足与国内光伏制造能力配套的用料需求外,将作为对外投资的配套争夺中国之外的亚洲等新兴市场。
对欧美韩多晶硅“双反”裁决后,国内多晶硅供应份额将提升至2/3以上。中国多晶硅目前4家在产企业将提升产能实现满产,全国不超过10家总产能近12万吨的一类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将恢复生产,确保2013年中国多晶硅供应量能超过2011年。
随后,进口长单将逐步取消,转而执行价格随行就市的现货交易。部分多晶硅生产企业将和重点光伏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供应关系。据预测,今年下半年多晶硅市场价格会回到每公斤20美元,并逐步向每公斤25美元靠拢。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吕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