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面将温和复苏
1月8日前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纽约的“2013年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表示,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8%到8.5%之间,略快于2012年。且在未来20年,中国经济将依然有高速增长的潜力。
而政策还将继续协调“三驾马车”的关系。有分析指出,宏观政策将致力于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新一轮促销费政策有望出台,并通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对投资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作用下,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加大,生产者整体经营环境会有所改进。另外,今年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外需难有明显起色,但会好于2012年。预计央行将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延续双向波动的情形,为外贸提供良好的汇率环境。
良好的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将有效促进各行业的发展,工程机械行业也将受益与稳定向好的宏观经济局面。在固定资产投资好转和下游行业复苏的背景下,更加有利于工程机械行业的转型升级。
城镇化进一步扩张
城镇化将是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发动机。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40万亿投资的不断释放,基建、地产投资反弹和政府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包括交通、水利、城市建设、资源开发等在内的开发项目如火如荼地展开,为基础工程机械的销售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围绕城镇化布局发展的各类基础设施投资也将成为2013年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修路架桥、建学校造医院、“水、电、气、邮、网、信、银”等基础配套,抑或是盖住宅建商场,还将带动几十个行业上百个制造业部门联动受益,而这也将为工程机械的发展带来持久动力。
铁路等基建投资稳步回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2013年铁路基建投资仍将保持高涨态势。多数业内专家表示,2013年铁路基建投资肯定在6000亿元以上,初步规划是6300亿元左右。而城市轨道交通也将蓬勃发展,2012年发改委已经批复了34各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规划,
铁路基建投资大幅增加,一方面是根据相关规划实现既定目标,另一方面也因为建设成本不断增加。“高铁要修,煤线要修,省会之间还要拉通。有分析指出,今年新开工项目肯定要比去年多。而铁路等基建项目项目的开工,必将带动挖掘机、推土机、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相关品种的运用。
楼市刚性需求不减
对于2013年的房地产行业走势,我们认为总体还是比较乐观的,全年有望继续温和增长,但行业整体难现大逆转。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继续改善,以及中央关于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推进,都将对房地产行业形成一定的利好。
随着后期宏观经济环境的继续好转以及政策面的稳定,或将为楼市的继续回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预计2013年房地产行业销售数据仍保持稳定的增长。在销售保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房地产投资将保持企稳回升趋势,将带动开发建设步伐加快。
走出去仍处于战略机遇期
2012年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集体出海“,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上的标志性事件。2013年或提升技术和品牌,或拓宽产品线,或赢得海外市场,多数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走出的步伐将会更加稳健。
有专家就表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集体出海“,代表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种新趋势:由早先瞄准能源资源等实物资产,转向关注品牌、技术和渠道等无形资产,以带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拉美、非洲、东南亚、中亚、南亚等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处于快速上升通道,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这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走出去的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产能过剩恶性竞争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以装载机和挖掘机为例,2012年国内市场上,各类装载机生产商数量超过50多家,28家主要企业控制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挖掘机生产厂商约为40家,23家主要企业控制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两大主导产品生产企业出现了严重过剩局面。
在出口方面,我国工程机械多数中小企业在出口中采取低成本、低价格、低档次的竞争模式,容易引起国际贸易争端不断加剧,使我国越来越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打击的对象,存在反倾销风险。
1月9日晚,三一重工发布了关于公司章程的公告,其中,关于公司注册地一栏改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清路8号三一产业园。这意味着三一重工迁址北京一事终于要告一段落。而这与2012年11月份三一与中联撕破脸,双方在市场和舆论的争斗的白热化密切相关。双方相互抹黑互相攻击,工程机械行业正面临集体信任危机。
应收账款激增资金压力大增
在整个宏观经济增速下滑,下游需求不景气的情况下,国内各大机械制造商为提高市场份额,推出分期付款方式增加、信用销售的激进策略。导致目前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冬天远未过去,市场需求依然低迷。而工程机械企业在营收减少、净利下滑的情况下,应收账款不降反升,依然保持大幅增长。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柳工、山推股份、厦工股份和山河智能是工程机械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2012年三季度数据显示,整体来看应收账款增势依然强劲。激战正酣,行业风险也不断积累。
在信用销售模式下,下游工程量减少导致用户还款逾期率上升,企业应收账款继续上升,各企业资金压力明显增大,应付债券和长期借款大幅增加,财务费用亦明显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