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分体空调机是我国绝大多数居民采用的空调方式。而近些年,一般在办公建筑当中使用的中央空调也逐渐出现在住宅当中。中央空调与分体空调、集中采暖与分散采暖,代表了集中式与分散式两种不同的理念。集中还是分散,已成为人们对未来住宅室内环境控制模式的一个争论点。
3月31日,在第九届清华大学节能学术周的建筑节能公开论坛上,清华大学院士江亿表示,要在有限的能源、资源与环境容量下实现合理的住宅环境调控,分散式系统可以获得相对低的能源消耗。
集中式与分散式能耗差异大
江亿表示,由于人们对住宅使用与需求的不同,会导致能耗差别较大。虽然分体空调比起大型的中央空调来说,在提供同样冷量的情况下,分体空调的能耗几乎要高出一倍,但是分体空调的实际运行能耗反而要低很多。
他解释说,对于集中式系统来说,采用的是全时间、全空间的室内环境调节方式。这种调节方式将对建筑物内的每一个空间,包括走廊、卫生间、无人居住的房间灯,按照预定的温度湿度标准进行24小时调控。
然而,江亿却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家庭有三种不同的住宅使用特点。**,室内有人的时间。在一般的工作日的工作时间段,大部分住户家中无人。在晚上大部分住宅有人,并且随着住房单元面积加大、房间数增多,一个住宅单元内即使有人,各个房间实际使用空调的情况也会不同。
其次,当室内有人时。江亿说,目前住宅条件改善和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一个住宅单元内仅两三人。再次,对室内环境的需求。不同的住户和人群对室内环境的需求有很大差别,例如老人、孕妇希望有较高的室温,有些家庭在夜间不希望有空调,而有些家庭却希望空调彻夜运行。
江亿总结说:“从上述三个特点可以看出,住宅真正需要开启空调的时间是很少的,而集中式系统是100%的时间运行,供应量远远大于实际需求量,其提供服务的时间、空间积累(运行时间乘以服务面积)几乎是分散式的5倍。”
集中式未必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据了解,目前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全时间段的恒温,可以使居住者一进入建筑物就能感受到环境的舒适性,不必等待像分散式系统开启与舒适温度建立时所用的那么长的时间。
江亿认为,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一般的分散式系统从启动到舒适温度的建立大约只需要15分钟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从温度不舒适的室外回到家中,是不是就需要马上进入舒适的环境?等待15分钟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会感到不适。”江亿说。
江亿指出,许多集中式系统都存在室内过冷或过热的问题。典型的现象就是北方城镇集中供热的住宅使用者经常抱怨室内过冷或过热,同时由于很多被过量供热的用户无法调节,只得开窗散热,不仅造成大量的热量损失,也散失了室内湿空气。避免集中供热冷热失调造成热量浪费,是解决北京供热节能的关键。
在江亿看来,集中空调住宅项目中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因为是集中空调,室外新风也是由新风系统集中处理向各个房间进行配送,而不希望住户打开外窗自行通风。
而根据清华大学曾在南京某集中空调住宅小区对住户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可以发现,70%以上的住户表示对被动地接受统一的室温和新风量调控感到不适应,希望能够由用户对室内温度和新风量进行独立调控。
集中还是分散?
2012年7月1日~20日,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对河南省某住宅小区进行实测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各种房间类型的空调末端的开启时间都较短,其中末端开启比例**高的房间类型为客厅,平均每天的开启时间不超过2.5小时。
对此,江亿表示,只要末端实施较为合理的收费方式,并且末端具备调节和关闭的能力,住宅就一定会按照分散方式的“部门时间、部门空间”模式运行,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住宅用户的实际选择。
江亿认为,分散式系统可以赋予末端使用者满意的独立调控能力,既没有技术上的障碍,也可以获得相对低的能源消耗。集中式系统却面临重重苦难,即便圆满解决控制上的难题,其能耗也很难比分散系统更低。
江亿总结说,对于住宅建筑,集中系统并不适合,因为与办公建筑相比,住宅末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与实际活动的差异更大,更具有随机性,而主观愿望和随机的活动又很难直接反馈到调控系统中,这就对满足个体需求的调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住宅的突出特点是使用者的独立活动、不同需求和对空调独立调控的要求,因此为住宅服务的空调采暖系统也应该是分散、各室或各户能够独立调控的系统形式。”江亿说。记者 邢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