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有两件社会公众事件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北京的雾霾天气。1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持续遭遇严重的雾霾天气,北京城区普遍长时间达到6级极重污染,即**高的污染级别——PM2.5值曾一度逼近1000!而根据美国环保署EPA的空气质量标准,当PM2.5的浓度介于250和500之间,所有人就都应该避免户外体力活动。
新年过后,雾霾天气未去,北京又遇沙尘,多个地区PM10浓度已达到1000微克/立方米,达到严重污染级别。
二是山东的污水地下排放事件。2月12日,公益人士邓飞披露,山东潍坊的化工厂、造纸厂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到地下1000多米的水层,致命性污染地下水,却逃过了政府监管。他同时在网上发起地下水污染调查,称如此“地下排污法”已在河北、山东等地悄悄进行了多年。一时间,多家权威媒体快速跟进,对“地下排污”宣战。
环保成为2013年陶瓷卫浴行业的关键词
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2012年3月28日。在新锐榜的“中国制造佛山论坛”上,台上参与“一虎一席谈”的嘉宾,虽然很多人坦言**大的挑战来自于市场,但是几乎半数以上的企业家,认为利益攸关的还是环保问题。
陶瓷行业的环保状况究竟做得如何?
2012年,笔者有幸作为广东陶瓷协会一员,全程参与工信部原材料司委托的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发展政策工作。而在某新兴陶瓷产区,我们的亲身体验颇为戏剧化——当晚入住在宾馆内的一个协会领导,以为是煤气泄漏,半夜去找服务员处理。虽然事后证明是虚惊一场,但该地空气质量可想而知。
在和当地的企业家交谈中,我又得知另外的一个状况:在一次针对于产区的污水专项治理中,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发现了偷排污水的状况,但由于地下管网复杂,查证多时也不能找到排放源头,**后只能不了了之。由此可见,该地的污水排放,从建厂立项到工业园区的规划都存在着诸多先天不足的因素。
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东莞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透露,他准备了两个提案,一个是关于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发展政策的,另外一个是关于东莞民生问题的。“我个人觉得,建陶行业的蓬勃发展是得益于自由的市场政策,但是整个产业发展到今天,是应当提高门槛,规范行为了。”黄建平分析说,按照目前的陶瓷厂家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做到污水的零排放,关键是要加强流程管理和分级处理。而在有天然气供给保障的地区,陶瓷产业的空气污染问题,通过设备投入与精细化管理,也可以达到环保标准的要求。
环保,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消费者将开始愿意为环保买单,而生产者也要学会将环保视为成本构成的必然部分。新春伊始,有消息证实原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市场总监万杏波离职。作为陶瓷行业职业经理人的常青树代表之一,万杏波在集团内部一直是个教练型领导,但为何会离去呢?“老板对我很好,我也对蒙娜丽莎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万杏波如是回答,“只是我家人所开设的环保公司,现在的发展更需要我。”根据百度检索,“华清环保”致力于环保技术领域已有近十年,“我们现在的主力放在铝材行业,陶瓷的涉足不多。”
诚然,环保是否能够落到实处,没有地方政府的强势推动,仅寄希望于单个企业并不实际。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另一个严峻的问题——环保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也应该是全国一盘棋的工程。
比如,清远市政府在2012年6月28日举行的清远市陶瓷行业商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时对外界透露,拟全面推行煤改气计划,除了新建的陶瓷生产线必须使用天然气以外,还要求所有厂家每3条生产线必须改1条,每5条生产线必须改2条。但笔者现场提问,清远产区的天然气供应是否能够得到保障,所用气源来自何种途径时,相关政府官员却语焉不详了。“如果按照现在的天然气供应价格来算,我们每平方米的生产成本将至少要多支出4元。坦白地说,这个新增的成本,仅有少数厂家的少数产品可以摊销,而清远产区的众多砖坯厂将处于完全倒挂的境地。”
一个陶瓷企业家直言不讳地说,“当然,我们也认识到,环保是必须要投入的,规范生产环节对于大家都有好处。生产成本的增加,我们也并非不能接受,但如果只是清远一地推行天然气,而其他产区按兵不动,清远的陶瓷企业怎么跟别人竞争?怎么生存下去?”“如果严格地按照环保的相关要求,陶瓷行业绝大部分的厂家都得关门,能够继续生产的可能一个巴掌都数不完。”国家相关协会的一个高层领导私下里如是说。
我们必须要反省,因为只有善行才能久远,因为只有和谐才能共赢。环保的问题,每个人都可能有着堂而皇之的开脱理由,但大家都知道,无论再有权势再有财富的人,都无法让空气**。同在一片蓝天下,让我们一起积极行动起来,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