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位光伏企业高管表示,国内虽然号称有超过40GW的组件产能,但倒闭的更多。“赛维差不多3GW的产能,关了大部分;尚德电力关了一半。潞安环能、大全新能源等公司的组件厂已不再运作,绍兴、义乌很多厂子也停掉了,由此为大厂腾出空间”。
“我认为目前中国真实的组件产能才有20GW。”上述高管预测。
20GW的真实产能,考虑到中国组件70%出口的现实,若加上2013年国内安装量达到10GW,则国内光伏产能过剩的问题已得到解决。
事实上,目前部分一线大厂已在酝酿扩产计划。如晶科能源将在目前1.2GW产能的基础上,再扩700MW;英利则已开始启动海南及天津基地的扩产计划。
“我们已经在看一些二手的设备,主要是全新的或是没有开工生产多久的。”天津英利一位负责人对记者透露。
回款难题
“**终回款期限太长,由此对光伏企业现金流及生产造成影响”
2月份,深陷泥潭的超日太阳(002506.SZ)被横店东磁(002056.SZ)诉上法庭,只是光伏行业债务链条危机开始蔓延的一个信号。
“我担心2013年国内的光伏企业会爆发"三角债"的财务风险。”王兴华说,在国内做光伏电站的企业,上下游之间相互欠款的现象极为严重。
在过去的一年中,赛维LDK、尚德电力等公司均爆发严重的财务危机,由此产生大量的供应商催款问题,**终引入国有资本介入。
王兴华说,虽然国内项目大多是国企在做,但是由于政策层面对央企资金的限制,加之国企内部的审批流程较长,“使得**终回款期限太长,由此对光伏企业现金流及生产造成影响”。
中电光伏市场部经理钟章伟对记者承认,相对于国外,国内组件准则给出的账期较长,“一般是一年左右”。同时国内没有给现金的习惯,一般给出票据,而票据则需要在三个月或是六个月后才能兑现。
事实上,目前央企对电站的收购同样极为苛刻。2012年,新疆一个电站由于没有按照约定在12月31日并网,一家央企便以此为由拒绝收购该电站,承建该电站的投资人生生地砸在手里。
“国际贸易都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保)保障的,所以回款问题不大。”王兴华说,国际贸易规则较为严格,更为重要的是,“简单来讲,国内市场的诚信度不如国际”。
不过,包括晶科能源、英利等企业对国内市场却持不同的态度。
“国内其实是一个封闭的市场,玩家比较固定,大多是电力企业中的"五大四小"和地方国企,我们基本只和他们做生意。”上述晶科能源销售人士说,该公司在国内的账期没有超过30天,“而且国内物权在那里,客户不付款,我们就把组件搬回来,而国外可以吗?”此外,国外也有坏账问题,中信保去年亦赔了不少。
以全国电站建设**快的青海格尔木地区为例,在2011年新并网的583MW电站中,5大发电集团旗下的企业占据了63%,而民营企业仅占12.5%。
前述光伏企业高管表示,作为债务冲抵的一种手段,国内光伏企业应用以物换物的做法,以此抵消坏账风险。“譬如我们跟特变电工做生意,我们与他们一起建电站,他们买我们的组件,我们用他们的逆变器,然后在账款上抵消,不需要现金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