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钢铁行业的运行环境会有所好转,但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低估。未来我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是什么?动力和信心从哪里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3年理事(扩大)会议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结合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情况,同与会代表交流了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化解产能过剩是经济结构调整重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并认为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化解产能过剩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谈到产能过剩问题时,点的**个行业就是钢铁。”徐乐江说,钢铁行业要在传统制造业中率先化解产能过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提出四个对策,钢铁行业应根据每个对策思考自身的解决之道。
一是创造和扩大国内需求,消化一批。对于钢铁行业而言,我国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带来的一些高端钢材需求还有大的增长,如绿色环保可循环利用的钢结构住宅用钢、城镇交通能源等设施建设用钢将大有可为;中国的汽车消费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强度轻量化汽车用钢潜力巨大。同时,钢铁行业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创新,主动引导高端需求,创造新的需求领域。
二是加快“走出去”,向海外转移一批。钢铁产业的国际梯度转移是一种客观规律。然而,国际化一直是中国钢铁业的一个短板,国内市场因素造成中国钢铁业长期以来缺乏“走出去”的动力。现在,国内产能过剩程度已经超过“警戒线”,我们不得不“走出去”。根据产业转移规律,未来中国钢铁业国际化发展区域一定是具有巨大需求潜力的新兴国家和地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钢铁业“出海”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钢铁行业即将迈入国际化时代。
三是优化组织结构,整合一批。每一次的行业低迷期都是兼并重组的好时期。日本钢铁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行业并购,新日铁、JFE、新日铁住金等企业都是行业低迷伴随并购的产物。事实证明,重组整合是削减落后过剩产能的有效手段。中国钢铁业不能停止兼并重组的步伐,特别是要推进市场化的兼并重组。国家要有进一步的鼓励政策出台,要在税收、信贷等方面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尤其是跨区域的重组。
四是严格环保安全能耗准入标准,淘汰一批。目前,节能减排已是全球性的硬指标,钢铁作为典型的高排放、高能耗的产业,若没有铁腕的强制手段,就不可能有行业进步。国家要制定一个行业在排放、能耗等方面严格的国家标准并认真予以执行,只要新进入的企业完全满足准入标准,就无须审批。对老企业来说,要限定其在若干年内达到相关标准,否则强制淘汰。现在**大的问题不是没有标准,而是标准执行严重不到位,监管缺失。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必须尊重市场规律,靠单纯依靠政府行政命令已经不太可能了,应更多地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力量。”徐乐江指出。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发展**大潜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型“四化”的概念,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大潜力所在。
徐乐江认为,从工业化角度而言,过去我国推进的工业化主要是传统工业化,其过程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与环境的极度破坏,并且工业化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因此传统工业化的**显著特征就是注重实体制造,产能畸形发展全面过剩,而产业链的两端发育迟缓。“新型工业化就是走低环境负荷、低资源消耗和高技术依赖的全价值链协同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中国钢铁工业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正是得益于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从目前来看,城市化和工业化显然还没有结束,特别是城市化的潜力还很大。有关专家预测,未来10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按较低口径,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也能够增加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
“我们仍有理由相信中国钢铁需求还有很大潜力。我们应该要有信心,不要因眼前的行业困境而丧失希望,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对钢铁需求强度和结构的影响,主动适应变革。”徐乐江指出。
加速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徐乐江说,钢铁行业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数量要求,中国钢铁产业必须不断通过扩大规模、产能,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钢铁产品不断增长的数量需求。“十五”期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速为20.5%,“十一五”期间为 11.2%。这一阶段是中国钢铁产业的投资驱动发展阶段。
然而,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国钢铁需求增速趋缓和行业运行成本上升的压力凸显,钢铁产业开始步入微利经营时代。尤其是企业的竞争要素出现了变化,资源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下降,能力和软实力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上升。徐乐江认为:“高科技人才、研发投入、尖端的研究机构等高级要素成为开发新产品、设计新工艺的必要条件,是改善产品质量、形成产品竞争优势的主要力量,对提高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徐乐江认为,一个国家钢铁产业的真正竞争优势,不是由天然取得的基本生产要素所决定的,而是由经过不断的、大量的投资所取得的高级生产要素所决定的。“这就解释了资源匮乏的日本、韩国钢铁产业为什么竞争力很强。从整体来看,中国钢铁企业的**高级生产要素———人才及其创新活动,还是相当缺乏的,这直接导致了中国钢铁产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产品和工艺开发水平在国际上还处于偏落后状态。”
徐乐江指出,钢铁工业的创新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技术创新,这是**核心的“硬创新”,也是中国钢铁产业**急于改善的,包括新产品研发创新和工艺技术的创新;二是管理创新,这是**易忽视的“软创新”,包括组织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三是商业模式创新,钢铁企业要从纯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钢铁行业要做生态文明的示范者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钢铁是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也是对生态文明具有较大影响的产业。徐乐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对钢铁等传统制造业提出了严峻考验。
一是节能减排的考验。作为高排放高能耗产业,钢铁产业在创造高额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时,也拉高了地方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排放量。二是资源品价格改革的考验。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这预示着未来资源品价格将处于上升通道,这是对资源高消耗行业的一大挑战。三是钢铁环境友好产品开发的考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求钢铁生产过程的绿色文明,还要求钢铁产品使用功能的绿色突破,更轻量化、更高强度、更易回收是钢铁产品的发展方向。四是处理社区关系的挑战。生态文明不仅是环境生态的文明,也是企业与社区之间社会生态的和谐文明,需要钢铁企业具备更高的应对智慧。
“钢铁产业要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必须走低能耗、少污染、低排放、高环保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徐乐江说,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这是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文明产业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技术创新的突破就意味着钢铁传统制造模式的延续。第二,要走环境经营的路子,实现高碳产业的低碳化。钢铁企业要围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拓展相关多元绿色产业,联合产业链环节上的优势资源,形成战略联盟。第三,城市钢铁企业要提前做好产能转移和产业转型的准备。中国钢铁产业未来新的布局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大限度降低环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