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家居建材店频频关店的新闻早已不是新鲜事。全球**大的家居建材超市家得宝关闭国内所有店,我国**大的建材超市东方家园濒临破产,曾经在国内市场一路领跑的建材零售业航母百安居连亏6年,兴隆家居建材城、金开利德家居卖场等不是停业就是转行。我国家居卖场尽显疲态,木门市场也即将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从去年以来家居建材卖场的疲态导致不断有门店关停,到木门业遭遇到市场严冬而叫苦不迭、效益下滑,呈现出的前扬后抑的“病态”,难道不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或许有人称,虽然有家居建材卖场在关张,但仍有实力派卖场在扩张,这是市场洗牌的重要表象。木门行业也如是:这边在停窑、停产、停业,那边在新建、扩建、增产。就是这样矛盾,就是这样无奈,就是这样洗牌,就是这样整合,在为木门行业全新面貌的到来做着**为残酷却又必须面对的准备工作。
市场转型升级 木门业呈现出前扬后抑之“病态”
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木门行业多年来积疴颇重,病态已现。不管是外部资源和环境已不足以支撑曾经的高歌猛进,还是内部经营与管理已无法适应行业的动车高铁速度,如果木门行业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速度,不注重“健康”,直接后果就是“短命”,福临门木业市场负责人认为,这绝非危言耸听。俗话说,十次事故九次快,相同的原理同样适应木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家居卖场关张的背后,我们不仅看到了木门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研发能力差、设计水平低导致产品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逐渐显现,还窥见木门企业品牌意识弱、产品附加值低等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也暴露出来。此外,因质量问题产生信任危机,由定位失策导致恶性竞争,由创新乏力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让我国木门企业的病态日益突现,并反复震荡,深入肌理。
对比家居建材卖场呈现的“疲态”,木门企业出现的病态也显而易见。木门企业也存在严重的质量、效益低下问题。木门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且以资源型、粗放型、家族型为特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大,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品牌匮乏。快速发展导致遍地开花、重复建设、同质化严重、产能出现结构性过剩。近年来声势不减、日趋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国际市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市场需求低迷,加之国内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使得木门企业的病态已一览无遗。面对转型升级的“大考”,任务重、困难多、挑战大。
或许某些专家学者甚至行业中人还坚守行业并未过剩的观点,其理论根据亦十分充足、充分。但市场的反馈、新增的速度、行业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还会继续产能不过剩吗?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立足现在看将来,木门业会否重蹈水泥、玻璃的后尘,谁敢担保?
透视家居建材卖场呈现的“疲态”,木门企业不仅与之同病相连,亦有过之。家居建材卖场与木门企业之间,既有必然的联系,又有偶然的巧合。据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家居建材业以平均2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我国7万家企业、30万经销商大军、150万导购人员、500万行业从业人员共同铸就了世界家居**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的金字招牌。木门行业基本吻合了这些特征。产能规模、出口、消费、人均拥有量等指标,也位居世界首位。然而这些“荣耀”并没有给木门企业带来更多实惠和益处,反而在市场、成本等关键要素的共同作用下,行业有满目疮痍的“病态”之感。
远有钢铁、水泥、玻璃、光伏等行业产能过剩引发的地震,近有家居建材卖场肆意扩张引起的疲惫之态。木门企业,你怎么看?
不管是结构性产能过剩,还是设计乏力、创新不足,不仅给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多改善内容,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做大做强预留了显著提升空间,关键是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到行业的危机所在。结构性产能过剩能否恶化到全面的产能过剩?产业的“病态”发展是否让行业历经更多的磨难?是否会让木门业做大做强、做成强国、做出国际品牌的目标始终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是否必须历经大面积的行业洗牌来换取行业的明天?是否对处于十字路口的木门产业,继续让其按自身轨迹发展而听天由命?
我们也看到,木门业要推进转型升级,要注重质量和效益,要实现创新发展、生态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根源性的桎梏,表面化的囹圄,深层次的内因,广泛性的外因,木门企业多年来形成的“病态”,目前尚无立竿见影的良药,缺乏一举扭转局面的良策,惟有遵循科学发展理念、崇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依照创新、转型的路子,推进木门业向着更好更优的发展前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