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智能电视成电视产业的未来发展主方向

来源:中国电子报 发布日期:2013-01-28 09:20:30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丰富的互联网内容和应用软件是智能电视终端与传统电视终端的重要区别。在传统电视层面,电视台是**的内容提供商,而在智能电视时代,互联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资源,包括网络视频、新闻资讯、电子商务、社交网络、游戏等。

智能化普及的今天,家电也逐渐开始向智能化进军。2012年是智能电视发展的元年,从CES展到**近各大厂商纷纷发布各自的智能电视产品都在印证着这一点。区别于传统电视只能收看固定的一些电视台或节目,智能电视具有全开放式平台,搭载了操作系统,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丰富的个性化体验。在政策支持、技术融合、三网融合环境等方面智能电视发展已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有利因素,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智能电视的发展符合我国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政策,是电视产业的未来发展主方向。面对电视“智能化”的趋势,摩拳擦掌的不止是广电系统,通信、IT、互联网巨头亦纷纷涉足,“四强争渡”的局面正在形成。

三网融合注入新活力

三网融合的快速推进,必将给发展中的智能电视注入新的活力。

近两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三网融合政策,给智能电视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2010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在推进三网融合答问中指出: “符合条件的广电企业可经营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 IP电话业务。IPTV、手机电视的集成播控业务由广电部门负责,宣传部门指导。符合条件的国有电信企业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可从事除时政类节目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转播时政类新闻视听节目服务,以及除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以外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服务和IPTV传输服务、手机电视分发服务。”三网融合意味着互联网视听节目经过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批后也可以走进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

根据三网融合政策的工作部署,2010年至2012年三网融合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等工作。2013年至 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截至2011年年底,广电系统已有26个省 (区、市)完成或基本完成一省一网整合,有线网络“一省一网”基本实现,高清交互、视频点播业务发展迅速;广电系统三网融合第二批试点名单也已于2011 年年底公布,范围进一步扩大,试点城市增至54个。2013年是三网融合试点结束、开始全面推进的**年,伴随着广电系统三网融合的快速推进,必将给发展中的智能电视注入新的活力。

宽带提速提供新契机

宽带提速为高清网络电视的播出奠定了基础,智能电视消费需求也将被进一步激发。

智能电视因其能够链接至家用宽带而开启不同服务。现今的智能电视已经可通过YouTube、Netflix、Hulu和其他网络平台,以及社交网络等管道取得互联网影音内容,亦可执行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常见的应用程序。目前互联网视频仅需2M带宽就基本可以流畅地观看,但这是内容提供商为保证流畅度、减少视频数据率以较大的视频压缩比牺牲分辨率的结果,而网络宽带提速将为高清网络电视节目的播出奠定了基础。有了较高宽带速度保证,内容提供商可以提升视频清晰度,从而让消费者通过智能电视就可以观看到高清晰度网络视频,智能电视消费需求也将被进一步激发。

截至2011年年末,我国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2亿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1489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9.43%。三网融合政策的实施,将为广大有线电视用户群体通过广播电视线路接入互联网提供了渠道。随着广播电视线路中接入互联网的业务播放平台的增多、内容资源的丰富,智能电视较传统电视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展现,传统有线电视用户向智能电视过渡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2年在平板电视销量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我国智能电视赢得较快增长,并成长为彩电市场的主导力量。据调查,2012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需求总量达4200万台,其中智能电视需求量达800万台,占需求总量的20%。同时,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调研数据显示,预计2013年平板电视市场需求总量有望达到4500万台,其中智能电视占比将超过一半。赛迪顾问预计,未来几年智能电视将呈现出爆发之势,2014年智能电视销量将达2500万台左右,占国内平板电视50%~60%的市场份额。赛迪智库信息化研究中心预测,未来5年是我国传统电视向智能电视过渡的5年,智能电视销量将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国产彩电厂商逆市突围

国产彩电厂商由于布局得当,在智能电视领域表现抢眼。

早在2010年年末,谷歌公司就率先推出基于自家Android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智能电视Google TV,Google TV将网络和电视结合在一起,成为一套新的娱乐系统。

如今随着Android操作系统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生产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电视。三星不久前宣布弃用自有系统,正式推出 Google TV智能电视,内置了Google Play应用市场和三星的一些智能应用。国内TCL、创维、康佳、长虹、海信等电视机厂商也纷纷推出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电视。

在智能电视领域,飞利浦等彩电厂商未能占得先机,被三星和我国厂商拉开距离。为了提升竞争力,东芝、LG和飞利浦等厂商合作研发了一款通用智能电视平台系统,3家企业还希望成立一个智能电视联盟,吸引更多盟友加入,而共同推出通用的平台系统则是**步。

苹果进军智能电视市场的消息则更是备受关注。早在2012年3月曾传出富士康投资夏普16亿美元的消息,当时各界即猜测很有可能是为了生产苹果iTV。 5月郭台铭在富士康上海新总部奠基典礼演讲中证实了这一说法,公司正在准备生产苹果iTV,不过研发和制造都尚未开始,富士康将与夏普共同生产这款新产品。业界很多分析师普遍认为,苹果iTV将在2013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上市,预计iTV上市的**年将出货240万台,占据全球彩电出货量的 1%。

2012年,外资彩电深陷亏损泥潭,国产军团则借智能电视先机,乘势追击继续扩大销售战果。国产彩电厂商由于在智能电视领域布局得当,在行业疲软的情况下,表现抢眼逆市突围。创维、海尔、海信、康佳、长虹、TCL等国产彩电巨头纷纷推出了自己旗下的中高端“智能云电视”,联想等IT厂商也纷纷加入智能电视市场的竞争中。通信、互联网企业抢食智能电视市场,更多的是凭借其应用方面的积累。数据显示,平板电视智能化进程明显加快,自2012 年2月以来国内主要彩电制造企业先后发布超过30个系列的智能电视新品,并不断升级更新。国内家电企业面对机遇和挑战,除了加强智能电视的生产和营销之外,还开始“合纵连横”。2011年5月,TCL、海信、长虹3家智能电视巨头联合成立了中国智能多媒体终端技术联盟(简称“中智盟”),旨在改变智能电视企业单一作战的局面,实现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共同合作发展。该联盟围绕智能终端产业链相关技术和服务,开展联合研发、推广应用、产业标准化、产业链建设等工作的行业性和非赢利性工作。

丰富应用是核心推动力

相比传统电视,智能云电视在多功能、娱乐互动甚至工作办公上取胜。

丰富的互联网内容和应用软件是智能电视终端与传统电视终端的重要区别。在传统电视层面,电视台是**的内容提供商,而在智能电视时代,互联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资源,包括网络视频、新闻资讯、电子商务、社交网络、游戏等。成百上千的应用软件开发商也提供了丰富的应用软件,智能电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自主定制需要的内容和应用。据调查,北京地区电视开机率已经由3年前的70%下降至30%,全国电视收视率一年要下降13%左右。没有丰富的智能应用、**的人机交互体验,电视将很难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使用需求。

相比传统电视,智能云电视在多功能、娱乐互动甚至工作办公上取胜。如 TCL智能云电视与腾讯合作,引入QQ社区,还与央视3D频道展开全面合作,连接各种智能终端;创维则推出“云健康”电视,可实时测量体重、脂肪、血压等健康指数。此外,国内的电视机厂商与内容商联姻的案例不胜枚举,百视通、华数等在线内容供应商备受智能电视企业青睐。

为了加快建设智能电视应用“开放平台”,2012年8月15日“中智盟”成立了创业者俱乐部,为所有开发者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开发者的App在千万级智能电视终端展示,极大地提升了App人气和品牌度,同时也将带来应用增值收入和广告收益,俱乐部将发掘优秀的应用开发作品和开发者,以支持整个智能电视产业链的发展。据“中智盟”执委会委员透露,“中智盟”将争取在两到3年内培育千家以上的独立软件开发商,打造万个以上精品应用。

2012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电子产品信息化推进委员会联合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电子商会、TCL等多家机构发布了《智能云电视行业标准2.0》。该标准明确规定,智能云电视除具备“平板电视产品智商评价”标识之外,还需具有针对电视深度定制的智能云操作系统;在硬件方面,《标准2.0》要求智能云电视硬件须达到双核CPU、多核GPU、512KBcache、8GB以上内存,并支持100G以上外接存储。智能云电视行业标准的发布不仅为中国智能云电视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道路,也为中国彩电企业抢占国际智能电视标准制高点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彩电业也有望借“云”加速崛起,在全球市场博弈中以“云”制胜。赛迪智库信息化研究中心 陆峰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5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