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电器在上海的等离子电视组装工厂已经停工而且将在2013年底进行清算的消息上周末得到确认后,虽然等离子电视全球的年出货量依然超过千万台,但是等离子这一平面显示技术在电视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已经来到了尾声。
等离子电视在动态清晰度、对比度等核心指标上要远远优于目前成为全球主流显示技术的TFT液晶,其濒临淘汰并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一场产业化的悲剧。
21世纪初,在传统CRT电视走到暮年的时刻,曾经在IT行业取得成功的TFT液晶,以及等离子、SED等多种新的显示技术开始逐步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与夏普、三星、LGD以及台湾的奇美、友达选择了液晶面板作为投资重点不同,松下、日立、先锋等视听行业的企业选择了投资成本较低而且原有部分技术可以得到利用的等离子。
依靠在大尺寸领域的技术和成本优势,等离子一度也在40英寸以上电视处于领导地位,然而夏普、三星、LGD在液晶面板领域的持续投资,以及液晶技术自身的不断升级改进,液晶与等离子的成本和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等离子从曾经的技术领导者变为了追赶者。
从夏普、松下2005年在一些展会上的技术PK开始,等离子其实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因为其未来技术可持续研发的空间在不断缩小,当液晶如今从**初的非晶硅TFT升级到低温多晶硅和金属氧化物时,等离子在技术上只能做节能、超薄和3D的应用领域的延伸。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等离子至今在响应速度等指标上依然大幅**TFT液晶,但是由于**初等离子面板企业在技术上保守的转让策略,这让包括中国彩电厂商在内的大部分彩电企业**终都选择了更为开放的液晶技术阵营。
叫好不叫座成为等离子技术在产业化上成为尴尬的角色,虽然松下成为等离子阵营**后的坚守者,而中国的长虹、南京华显等企业也通过购买技术等方式投资等离子面板。但是市场是无情的,松下为自己的坚守付出了代价,2011财年和2012财年连续两个财年净亏损超过200亿美元的代价是沉重的,而对于长虹等中国等离子面板企业,随着等离子市场的继续萎缩,基本上意味着其当初的50多亿元投资打了水漂,在与液晶的技术和产业化竞争中等离子成为了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