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令此次收购案显得扑朔迷离的背景在于,SMA与在欧美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动“双反”的背后推手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和联系。此轮收购到底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正成为中国光伏企业有待破解的疑问。
另一家曾经被SMA列为在华收购目标的企业人士称,这次收购可能对年轻的中国逆变器行业造成长远的损害。并认为其蓄谋已久。但是,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长云,并不认同上述观点。
姜长云:我觉得目前还很难说这个影响是怎么样,因为实际上适当的引入一点竞争的话,有可能对锻炼光伏企业的成长会有好处。但是类似的收购行为,如果进一步扩张的话,就会导致比较好的光伏企业就被国外收购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都可能有的。
对于SMA与兆伏爱索的这起并购,有人赞赏SMA灵敏商业嗅觉的同时,更佩服其在本次收购中的“一石多鸟”策略。**,欧美光伏企业推动了“双反”调查,使中国光伏企业集体陷入低迷,客观上为SMA创造了低价收购中国公司的**机会。
根据SMA的公告,兆伏爱索的企业价值确定为3.19亿元,在此基础上扣除负债后,才得到公司股权的价值,也就是收购价格。根据业内人士的估计,兆伏爱索的负债在1亿元左右,那么兆伏爱索的股权估值为2.2亿元,所以,SMA所收购的72.5%股权价值1.6亿元。也就是说,SMA仅以1.6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控股了一家国内排名前5的公司。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欧美‘双反’所造成的中国逆变器行业的困境,使兆伏爱索低价割肉,也是SMA砍价的好时机。”其次,SMA通过并购消除了竞争威胁,同时为进入中国市场做好了准备,通过并购本地企业解决潜在的市场准入门槛。
业内人士称,在国外一些区域市场,中国企业与SMA形成竞争。比如,格瑞特、阳光电源在欧洲,兆伏爱索在澳洲,冠亚电源在泰国。但是,SMA的大本营——德国市场,中国产品由于竞争力、市场渠道和贸易保护方面的种种原因,几乎无法进入。
SMA的本次并购可以在局部市场上起到消除竞争威胁的效果,更重要的是,SMA通过此次并购可以真正进入中国市场,为分享中国市场的大蛋糕做了准备。姜长云认为,外企的介入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姜长云: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比它自己投资可能成本要低一点,更方便一点,这肯定是这样的。但是国内的光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可能比较大,当然这种竞争压力,如果利用好的话可能导致一部分企业在竞争中成长,如果利用不好的话就有可能被他们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