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整合而言,多晶硅产业走出困境的速度将先于下游电池组件环节。有先进生产技术的企业(如江苏中能,成本优势明显)、市场战略明确的企业(如亚硅、瑞能、黄河等,产品销路有保障)、产业布局合理的企业(如大全、亚硅等,工厂布局在能源成本低廉地区),基本上还在保持生产。但即使仍在保持生产的企业,情况也非常不乐观。在此情况下,预计也不能坚持多久,亟待相关政策扶持。
调整多晶硅税收政策,提高多晶硅产品竞争力。产业主战场已逐渐由国内向国外转移,应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调整多晶硅出口退税率,将相关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7%。引导和鼓励多晶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扩大多晶硅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加快推进多晶硅贸易壁垒调查,完善相关“反规避”手段,确保贸易壁垒调查的有效推进。
扶优扶强,力助企业过难关。转变多晶硅“双高”认识,积极扶持多晶硅企业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在直购电、自备电厂、技术改造、资金扶持、金融信贷等方面享受国家有关鼓励政策,特别是要尽快恢复或给予多晶硅企业优惠电价,解决企业当前难题。鼓励国有资本进入优势企业,考虑采取类似2008年美国政府救美国金融机构的相关措施,直接在境外和境内资本市场定向增资愿意接受的多晶硅企业,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或者由中央和省级两级政府提供一定量的政府对债权银行担保额度。
支持技术研发,确保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对多晶硅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万吨级系统集成、高效节能的大型提纯和气相沉积、多晶硅副产物综合利用等装置及工艺技术,推进设备国产化,促进多晶硅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参照日本的研发支持策略,由中央财政出资、企业配套的形式,支持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共同对多晶硅节能技改、产品质量提升、基础物性和前沿性的多晶硅生产技术如硅烷法和流化床法等进行科研攻关。
此外,充分利用行业低谷期,完善多晶硅产业的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加快修订完善产品、能效、安全等标准,提高产品检测认证水平,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