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10年里,水泥行业成功抓住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实现了技术升级转型和大规模产能扩张。然而,没有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会永无止境的增长。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增速已明显放缓,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出口增速下降明显,尤其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投资热潮已迅速降温,水泥的赚钱效应正逐步消退,有效遏制新增产能,推动转型发展已势在必行。
拒绝限产停窑,破局的结局无可避免
业内专家把“去库存”形象地比喻为“吃止痛片”。所谓“去库存”,即是通过停窑限产来控制短期的产能释放。当一个区域只有几家水泥企业时,各企业之间利益分配相对容易,自然会因为行业整体性利益产生默契。但当一个区域内有几十家水泥企业时,企业实力强弱有别,这种默契就相当脆弱,有的企业必然会拒绝限产停窑,破局的结局无可避免。
历史的教训多次证明,在产能过剩时代,行业涨价像聚沙成塔,历经艰难,降价如洪水冲沙,瞬间完成。当危机来临时,规模越大受到的冲击反而会越大。在未来 10-20年里,谁也无法保证水泥行业在保持20亿吨需求量的基础上,依然能够维持每2%-3%的增长,更何况还在不断发生不理智的扩大产能行为。所以,单纯依靠停窑限产“去库存”,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吃止痛片”式的短期权宜之计。
越大越代表“先进技术”,其实质是贪大求洋
淘汰“落后”产能不能简单地以生产线的“新”、“旧”来划界。上世纪80-90年代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已经运转20-30年,如果没有进行技术升级、节能和环保改造,淘汰还情有可原。但淘汰21世纪,甚至2005年、2006年新建投产的生产线则令人思考了。这些新投产的生产线批复时也是代表先进的新型干法技术,如果因为其市场定位、技术配套等不合理,现在没几年就要淘汰,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当时批复这些生产线的合理性,这种不合理地新建导致的淘汰其实质是去国家GDP财富的做法。从技术的角度来讲,万吨线并不是技术性革命,单线产能的大小也并不是决定工厂“优”和“劣”的关键,其核心在于企业的管理水平。
当前,行业内部分企业打着“优胜劣汰”的旗号鼓吹越大越代表先进技术的概念,其实质是贪大求洋,其目的是扩大产能。华新在产能扩张上或许保守,但更负责任。公司至今还搁置2007年的建线批文,而更多地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集中在节能减排效果的提升。所以,淘汰“落后”,不完全在于生产线的“新和旧”,更不在于生产线的“大和小”,关键在于生产线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淘汰“落后”不能增量淘汰。
受赚钱效应所诱发,难以遏制强烈的利益驱动
38号文这剂“猛药”,不但没有遏制住产能迅速扩张的势头,反而出现了与政策制定者初衷大相径庭的结果。其中,水泥行业近10年来的赚钱效应所诱发的难以遏制的强烈利益驱动,是新增产能不断扩张的**主要原因。
早在150多年前,卡尔·马克思就惊奇发现并经典地强调:“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间,除2005年以外,全国水泥行业利润9年都在大幅度增长,从2002年的46亿元增长到2011年创纪录的1020亿元,年平均利润增长率达到41%,近两年不少大型水泥(集团)每吨水泥能净赚百元以上。除2005年和2006年毛利率在 13%~14%外,其余年份多在16%~19%。而同样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近年来利润大幅度下滑,2011年利润率仅2.42%,多数企业亏损。这就不难理解,在一年高过一年抑制产能过剩的呼声中,在一次比一次严厉的抑制产能过剩的政策下,全国各地水泥投资热为何持续高烧不退了。□ 叶青 余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