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对陶卫企业来说,注定是困难重重的一年,注定是危机四伏的一年,或者说是危机年。一年来,行业市场环境不断恶化,受国内房地产调控和国际债务危机、反倾销等诸多因素的叠加效应影响,一方面市场需求骤减,一方面国外订单下滑。很多陶卫企业的库存量维持在2-3个月左右,部分品牌企业的销售同比大幅降低。而市场环境仍在呈现下行趋势:国内经济增速已经下滑,还将长期下滑;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困难,还会更困难;生产经营成本越来越高,还会更高;陶卫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还会更大;市场竞争已经十分激烈,还会更加激烈……这些困难和问题目前无法改变,只会变得更大!
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导致价格竞争愈演愈烈,企业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消费者的日趋精明和理性,令陶卫企业的促销等市场营销手段效果越来越弱。国际强势品牌垄断国内高端陶卫市场,迫使陶卫企业渠道下沉、陶卫下乡,但效果有限,生存压力倍增。企业和品牌倒闭、关门,老板“跑路”、卖场关停等信息,预示着陶卫行业作为产能过剩行业之一,在市场“寒冬”中已呈现颓势,行业洗牌的压力令整个行业环境更加复杂。
陶瓷卫浴行业面临危机考验
多年的粗放发展模式,积淀了陶瓷卫浴业诸多沉疴与病灶。在市场环境出现异常之后,各种“危机”病症一时间集中爆发,令陶卫企业措手不及,一时身陷困境。
市场营销危机。国内市场萎缩,国际市场低迷和贸易壁垒,让本就产能过剩的陶卫企业一时“蒙圈”了。结构性产能过剩遭遇市场骤冷而紧急刹车,自然难以适应,却“一时无语”,且这种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将成为今后的主流。多年来引以自豪的巨大产能一时无法消化,从而引发库存高涨、资金紧张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国际市场因美欧债务危机而呈低迷之态,国内陶卫企业赖以生存的国际市场又被订单减少、出口减速以及反倾销当头棒喝,主营销渠道遇阻,给以贴牌为主进行外贸出口的众陶卫企业致命的打击。一些企业迫于国际市场压力而转内销。熟不知,转内销并非一条坦途,且在国内市场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资金流危机。资金流好比企业的血液,在市场受阻、成本上涨、银根紧缩等宏观经济环境下,一些陶卫企业的资金流出现了危机,这既是市场营销危机的必然结果,也是导致企业“败走麦城”的**大诱因。由于资金流断裂,企业的生存危机一度达到顶峰并集中爆发,关停、倒闭、跑路甚至自杀也就不难理解了。有人提出忠告,危机中要特别捂紧钱袋子,不仅是为了度过不知穷期的危机岁月,更是保证企业肌体存活的前提条件。这是保守之策,还有积极作法,就是借助危机,在危机中寻机,为打造明天的竞争优势作好前期投入和铺垫,如加速研发创新、完善服务、拓展渠道、推进转型,实现弯道超车或是逆势崛起。
成本危机。这也是陶卫企业面临的**大危机之一。近几年来一路走高的成本让陶卫企业苦不堪言,劳动力、原材料、经营成本等皆是一路“涨声”走来,不管是生产企业,还是经销商,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成本上涨。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更令生存发展面临巨大压力。有业内人士称,成本危机,暴露出国内陶卫业多年来的低成本粗放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品牌,无论是内销,还是出口,均是价格低廉、靠走量赚取利润,人民币汇率变化又使利润缩水。市场、资金、成本危机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陶卫企业的危机“三部曲”。
商业模式危机,也是陶卫企业值得关注的内容,其不仅包括市场、资金、成本三部分,还包括研发、设计、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人力、管理、组织架构、流程等一系列元素。陶卫业以量增为主要发展手段,**终导致产能过剩,以及同质化、价格竞争等一系列问题,且以生产制造为主,位于产业链的**底层,自主研发、设计薄弱,自主品牌、营销渠道乏力,利润来源渠道单一,服务、品牌、设计、渠道、管理等增加利润源的要素几乎无所作为,不仅影响陶卫企业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企业和品牌,更阻碍“中国创造”陶瓷强国的进程。所以,商业模式创新被列入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展会上,我们看到了差距。在第112届广交会上,我们看到了危机。面对陶瓷卫浴业仍在扩张的发展势头,会更加剧产能过剩,或会更加速行业洗牌。面对陶卫企业一时无法破解的市场困境和经营危机,会更加剧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但事物的两面性又告诉我们,有危就有机,积极寻找破解之法,寻觅危机背后的机会,应是陶卫企业的上策。
当危机降临时,有两种选择:坐以待毙与奋力突围。有两种结果:危机中寻到可用机会、机遇,不在危机中爆发就在危机中灭亡。
危机是对所有陶卫企业的考验,但结果却会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