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光伏有限责任公司(CNPV)日前已完成“国有化”,其中东营市国资委作为东营市政府代表,将持有CNPV(东营光伏)51%股份,并拥有运营决策权。消息传来,业内人士指出,此次东营光伏可谓真正完成"国有化"的**家光伏企业,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国有化"序列。
果不其然,仅仅数日之后,国内光伏巨头赛维LDK(LDK.NYSE)就宣布,已与江西新余市政府参股公司签订股权收购协议,后者将以每股0.86美元的价格收购赛维近期发行的普通股,相当于赛维LDK此次增发前全部发行及流通股本的19.9%。这一收购价较赛维LDK**新收盘价高出21%,属于溢价收购行为。
其实,自此轮光伏行业全面危机爆发以来,业界在呼吁政府救市的同时,也在纷纷讨论和猜测救助的方式。尽管能源局火速出台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扶持政策、国家开发银行圈定“六大六小”12家企业的融资授信名单,无奈"远水不解近渴",存亡之虞仍是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生死大劫。与这些着眼中长线的政策性利好相比,由地方政府注资兜底、全盘接手的“国有化”之路无疑立竿见影,似乎成为眼下光伏企业**的救命稻草。
从东营光伏开始,光伏产业似乎正面临一轮势不可挡的国有化浪潮,只有尚德电力(STP.NYSE)的施正荣还在抗拒无锡地方政府安排的国资进入。与传统意义上的"国进民退"不同,这一轮国资的进入,本质上是在为上一轮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光伏大跃进埋单。光伏行业曾经是民营制造业活力**充沛的领域,如今民资却在上演全线大溃退的一幕,令人扼腕。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正如当年的光伏大跃进,如今的全盘国有化,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而言,恐怕更多的是祸而不是福。
“国有化”本质上是地方政府的自救
“大家都在等着对手先死掉,你死掉了你的市场就是我的,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看谁死得**晚,撑到**后的就活过来了”,一位光伏行业专家如此分析当前局势,就是看谁的那口气长。
这种生死困局不单是中国光伏企业的写照。自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的改革或者复兴计划都将新能源作为重点对象,光伏业更是明星中的明星,各国都对自己的光伏企业寄予厚望。然而,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全球光伏组件供需严重失衡后,国际市场上光伏组件的价格迅速下滑,欧美本土光伏组件和电池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已经或者濒临倒闭的欧美企业中,很多也都是被欧美国家领导人以及产业界寄予厚望的明星企业,如Solyndra、Evergreen、Qcell等。
然而在中国,光伏产业被赋予了太多的荣耀和光环,以至于一度成为高高在上的高科技“神坛”。正如有人指出,过去十年来,如果有一个行业笼罩的光环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行业的造富能力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行业吸引资本的能力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而如果有一个产业激发地方政府的追逐热情超过房地产,一定还是光伏。
在中国光伏**疯狂的时候,几乎每个省市的开发区都有光伏产业园,每个地方政府的招商团队都在想尽办法吸引光伏企业落户。政府不仅提供廉价贷款、廉价土地和电力,还帮助企业招工,建设基础设施,甚至还有地方政府赠送当地房产给光伏投资者。
在发展绿色经济大旗下,光伏企业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眼中的纳税和就业大户,也关乎地方政府的脸面和政绩成就。在此背景下,各路资本蜂拥投身光伏,一大批光伏企业被政府和资本迅速“催肥”。
《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安德鲁·罗斯·索尔金在其新书《大而不倒》中,曾经提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个别华尔街金融集团庞大到可以影响系统性风险,从而使当时的美国政府陷入被迫救助的困境。其实,不但是金融寡头,在官商利益深度捆绑的模式下,任何企业快速做大到这种地步,在某种程度上都会拥有一种绑架政府的能力,将政府作为保证自身安全的防火墙。
而在地方政府的种种呵护之下,经过一轮轮扩张,尚德、赛维等一批光伏巨头也基本上做成了这种“大而不倒”的地步。有无锡市政府人士直言,“他(施正荣)的主要想法是,我有这么多的职工,你不救我,就要关门了,变成了这样的事”。赛维同样如此:它不仅是新余市的一张名片,还是江西省**家美国上市公司和第二大纳税企业,还拥有2万多名员工,涉及到社会就业与稳定。
这样看来,地方政府的“国有化”,既是对光伏企业的救助,也是对已和光伏企业深度捆绑的地方政府自身的救助。毕竟,一旦光伏企业破产,地方政府将面临大量失业劳动力以及数十亿元无法追回的银行贷款和供应商欠款,随之而来的矛盾和问题将十分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