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浙派家具”、“京派家具”、“粤派家具”在一线城市争当主角时,“川派家具”却甘当配角,悄然深入二三线城市甚至小城市和乡镇。
差别化、个性化发展有心得
这与四川家具业起步的大环境有关,当年,刚刚出山的“川派家具”便遭遇一线市场大部分被沿海占领的严酷事实,而恰恰这一点,让四川家具业另辟蹊径,主动选择了一条“顺应城镇化,全力出击二三线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发展战略,避开了与一线品牌的正面交锋,在夹缝中完成了规模扩张,并悄然实现了**次腾飞。
如今,以农村、城镇包围城市,让四川家具企业在全国二三线城市设立了2万多家专卖店,销售网点延伸到乡镇市场,全面覆盖了中低端家具市场。
四川省家具行业商会秘书长龚莉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整个四川家具业年产值不足20亿元,从业人员仅5万人,到2011年,四川省190户规模以上家具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82.2亿元,同比增长29.3%,全省家具企业增至5300多家,各产业链吸纳就业人数达81万人。即使在市场低迷的今年头四个月,全省202户规模以上家具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7.8亿元,同比增长37.28%,销售收入135.96亿元,同比增长38.23%。甚至不被看好的家具出口市场,也取得了出口2.08亿美元、同比增长158%的难得业绩。
“家具业对有些省份可能是包袱,但对四川来说倒是一个轻装上阵、充满活力的产业”。龚莉认为。
向农村和乡镇发展就需要有聚居和辐射能力,2005年,成都武侯区抓得城乡统筹的先机,率先在西部建立了“中国西部家具商贸之都”,形成了西部家具的商贸集散地;2010年,崇州建立了“中国板式家具制造基地”。至此,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川派家具产业体系布局完毕。
四川家具业规模、业绩出现的“大变脸”,得益于四川家具产业园区的发达,形成了全产业链的有效延伸。目前,这些家具产业园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定位清晰、分工协作,实现了家具业跨镇、跨区、跨县的集群式发展。目前,川派家具的差别化、个性化发展,显现了强烈的后发优势。
但川派家具在本土和它早先占领的西部市场**近也遇到了困境。随着一线市场的萎缩,以及人力、租金因素的影响,一线家具品牌纷纷向二三线城市转战,与四川家具业短兵相接。特别是随着家具产业的重性向下,总额近9000亿元的市场份额被重新分割。面临如此形势,四川家具业不得不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而**步,就是要撕掉川派家具的“低端”标签,由“四川家具制造”到“四川家具创意”、“四川家具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