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中国钢铁技术市场如何建立?

来源:海鑫钢材信息网 发布日期:2012-09-15 14:56:37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在钢铁大发展的前些年,我们经常会讲到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等大型装备的重复引进问题。而目前,在科技创新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驱动力的当下,企业对同一类技术的重复性研发也屡屡被人谈起。

钢铁大发展的前些年,我们经常会讲到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等大型装备的重复引进问题。而目前,在科技创新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驱动力的当下,企业对同一类技术的重复性研发也屡屡被人谈起。

因此,9月11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宝钢、鞍钢等13家钢铁企业,以及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3家科研院校,发起了《钢铁工业推进科技进步战略合作倡议书》,提出“钢铁行业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战略性技术、前沿性技术等研发合作……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建立 ‘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在此思路下,也有人提出了可以按市场化的原则,建立规范的钢铁技术市场,以减少大家在技术研发上的重复性工作,也可以减少一些企业利用旁门左道的途径窃取技术的现象。然而,在对参加钢铁工业科学技术大会的代表进行采访时,与会人士普遍认为,在中国的国情下,囿于钢铁企业间品种规格雷同、一些人存在“走捷径”思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等背景,要建立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市场,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记者:在新世纪以来钢铁行业的飞速发展中,企业大幅度提升了装备水平。基于类似的装备、类似的产品结构,大家在研发路径上不免类似。我们是否有必要避免一些“重复性劳动”?

王青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首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我们在这一轮钢铁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先进技术,大家都有自己的专利技术、经验诀窍。但因为企业间一些产品存在着竞争关系,导致谁也不愿意拿出来。这就导致行业内的技术创新存在着分散、封闭的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壁垒。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投入和研发团队,没有不通的技术,无非时间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用更开放的心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通过互相输出技术,既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能使中国的工艺技术、环保节能水平大幅度提高。我觉得这是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一个机遇。当然,这肯定需要一个过程。

朱继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这是有必要的。现在钢铁行业基本的创新模式,一是自主创新,企业通过自己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进行研发;二是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创造了一批共性技术。如果基于各个企业基础实力的不同,为了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建立技术贸易平台使技术进行有偿流动,这也是非常有必要。实际上,这是在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体现了创新的价值。

目前,虽然没有钢铁行业的贸易平台,但在北京,2011年的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就达到了1890.3亿元。因此,如果钢铁行业能建立一个技术贸易平台,就可以促进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避免一些钢铁企业少走弯路、节省开支。另外,也可以促使具体的工艺技术实现从创新到价值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专有技术的产权保护,体现技术成果的市场价值。

记者:虽然建立这样一个促进技术有偿流动的贸易平台非常有必要,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在和科研院校签订研发协议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种排他性的协议。

王新华(中国钢铁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教授):在高等院校承接的科研项目中,除了帮助企业做一些机理性研究,把一些实验室里总结出来的成果揭示给企业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合作模式,就是一开始就介入企业某项技术的具体研发,从实验室开始,一直到这项技术进行具体应用。后一种模式在国外钢铁行业不常见,但却是我国钢铁行业的强项。

在合作中,高等院校的研究是受到企业的自主,所以会有一个排他性的协议,有知识产权的协议。这在国际上是通行的。但不一样的是,一般国外的钢铁企业比较在意不能外泄应用技术,但不在乎机理研究,比如夹杂物的形成等。所以,与国外钢铁企业合作,不会影响高校发表论文。但在我国,不管是机理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都需要严格保密。

这个观念需要慢慢转变,如果不让高校发表一些机理性的研究成果,不在行业内实现共享,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会非常慢。

朱继民:这种排他性协议,就会导致其他企业进行类似研究的时候,只能进行新的投资,再走一些这样的研发过程。

虽然说要建立技术贸易平台对行业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但操作起来还是相当困难的。在目前的国际冶金领域,这些专有技术的交易其实也非常少,基本上都是通过工程化来进行带动。也就是说,可以给其他企业提供工程解决方案,但很少是某种具体的专利、诀窍的贸易。

当然,虽然现在技术贸易平台没有明确的建立出来,但是企业间确实已经开展合作,比如宝钢的精炼技术、钢渣处理技术,实际上也在向其他企业推进。目前的合作形式大多是点对点的,怎么能发展一个共性的技术贸易平台?发挥贸易平台在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在这之前,我想还是需要我们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规范市场交易的秩序。

记者:在国际市场上,不管是依托工程化的技术流动,还是具体专利、诀窍的贸易,对于钢铁企业而言,其主动性、积极性大吗?

张建(马钢(合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如果是一家企业研发出了有更先进的替代技术,其他企业有需要,原有技术是会转让的。但是对于真正核心、关键的技术,企业或研发机构恐怕很难让出来。

比如,近些年来,国内的一些钢铁企业与蒂森克虏伯进行了一些合作,蒂森克虏伯也愿意把从炼钢到热轧、冷轧,包括涂镀方面的技术转让出来。但这一转让是有其战略转型的背景的。在十多年前,蒂森克虏伯是三大板块:钢铁、电梯、汽车零部件。但在现在,钢铁板块在逐渐萎缩,销售收入的占比也在不断降低。因此,蒂森克虏伯愿意把钢铁板块的一些技术转让出去。

但作为企业来说,国内外钢铁企业之间以及国内各个企业之间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作为企业,如果根据实际需求,能遴选到好的技术,会在一定阶段促进企业在这个方向的发展,这肯定是可行的。但我们也知道,这只是作为研发的补充,企业还是需要属于自己的核心研发能力或者技术。仅仅依靠买技术,肯定是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新华:我们有一个特点,大家普遍不愿意买技术,都自己研发。我国的技术市场非常不规范,几乎没有。在这背后,实际是一个知识产权的问题。如果大家普遍愿意从“人才流动”着手,或是仿制,技术市场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在规范的技术市场上,应该是从具体的专利技术出发,有偿地去使用这些东西。

接受记者采访的远不止这些列出来的人。在采访的十几个人当中,有这样获取技术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非常快,而中国的仿研能力也比较强”;有这样描述知识产权的:“我倾向于企业自己研发,只有这样,成果才是自己的。不然,如果是共有,不太好算”……不管是怎样的方式,这都是在现有的市场秩序下、知识产权环境下的自主选择。

虽然也有人建议,我们可以参照发达国家,培育专利授权顾问团队,既可以为企业进行技术转移、授权服务,又可以帮助未开发专利或“休眠专利”进入行业运营。但不管是专利“中间人”,还是技术贸易市场,都需要在一个“游戏规则”明晰、公正的市场上进行。而这个“游戏规则”明晰、公正的市场,我们还需要持续构建。

推荐阅读

更多>>

钢铁 鞍钢

发表评论

  • 24小时热点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