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之后,欧盟也开始把贸易保护之刀砍向了中国光伏产业。
9月6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立案公告,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这起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的案件,是中欧双方迄今为止**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大的贸易争端。
欧盟这一动作很可能会将中国光伏产业从困局推向“死路”。**能源行业研究员宋亮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盟市场是中国光伏产业**大的输出地,将近70%产品出口到欧盟。欧盟壁垒措施无疑将给中国光伏组件制造业带来毁灭性打击。
再加上,欧盟选择的时间点也有点“不合时宜”。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等问题亟待解决。一旦欧盟反倾销成立,中国光伏产业将面临“灭顶之灾”,光伏企业盈利能力将大幅下降,大批光伏企业或破产重组,抑或整体“沦陷”。
众所周知,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实行贸易壁垒是个不明智的选择,其结果只能是拖缓经济复苏的脚步。对光伏产业这种新兴产业尤为如此。如果加强国际间相互合作,有助于提升整个产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促进产业更快发展,对各国而言,无不裨益。然而,如此浅显道理背后,各国贸易保护依然盛行,实在令人费解。
对此宋亮表示,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整体低迷,各国都致力于保护本国优势产业,特别是那些处于价值链**高位置、技术水平尖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产业。而光伏产业正是其中之一,欧美国家甚至有意将其打造为今后的支柱型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近几年,中国光伏产业在技术转化应用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再加上价格低廉,对欧美等国的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目前,欧盟已经出现了部分光伏企业停工、甚至倒闭破产的现象。”宋亮说。
萧函亦认为,欧盟“颠倒是非”指责国内光伏企业倾销,是为了打击中国光伏巨头、为本土光伏企业赢得发展空间。同时,欧盟也试图通过打压中国光伏行业给中国政府施压,希望从中国得到实质性援助,用以解决欧债危机。
欧盟的反倾销敲响了我国光伏产业的警钟。自此,中国光伏产业必须走一条新的发展路子。这条新路径就是立足于本国,“自力更生”。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认为,中国光伏业产能过剩的情况是相对的,因为以往中国光伏产业主要的需求地在国外,而国外经济不景气导致需求下降,产能相对过剩。那么无论欧盟是否对光伏企业征收反倾销税,拯救中国光伏业的根本方法还是建立国内的光伏市场,摆脱被外需牵着鼻子走的局面。
从市场需求来看,几轮新能源技术改造过后,欧盟的可挖掘潜力已经不多了。相反,随着智能电网等配套设施完善,未来中国光伏需求将有极大增长空间。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是,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后,《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对装机量目标再次作出了调整,由21吉瓦调整到40吉瓦,且上不封顶。这意味着未来3年中,中国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有望扩大10倍以上。
萧函表示,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应急预案,鼓励光伏发电站的建设,将光伏市场逐渐转向国内,实现内需拉动行业发展,同时,企业应重点加强内部结构优化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核心技术、核心装备的研发能力,为扭亏为盈打下良好基础。
“我国政府必须把中国光伏产业中的**企业、大型企业保护起来,甚至不惜代价的扶持,就像当年日本保护三菱重工一样。帮助光伏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技术水平升级,以期打造新的、全产业链的能源产业格局。”宋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