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金九银十”,低迷的钢市似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一丝亮色。继上个月宝钢、武钢、鞍钢等领军企业先后大幅下调钢材产品出厂价之后,9月3日,全国约有 20家左右的钢铁企业再次发布降价信息,降价后,上海市场部分企业产HRB400螺纹钢价格已跌破3400元/吨,主流钢厂价格也降至3500元/吨左右。按照目前钢厂的成本计算,在这样的价格下,即便是优势企业也难以盈利。而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调研也证实了这一点,8月第二周钢铁行业的亏损面已达到80%,第三周扩大到83%,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在价格持续下跌和企业全面亏损的背景下,8月上旬和中旬,全国粗钢日均产量分别为196.99万吨和193.04万吨,仍然处于接近200万吨的历史高位。说明主要钢铁企业并未对产量进行大幅调整,而是继续打出降价牌,通过下调钢材出厂价来维系各自的市场份额,这种“让利不让市”的做法反映出钢铁企业已经做好打价格战的“心理准备”。
除了继续下调出厂价之外,很多企业已经从其他领域采取措施变相降价,钢铁企业的价格战实际上已经打响。如:很多钢铁企业已经采取保价销售的策略,对贸易商给予追补,并采取补贴运费等方式,刺激贸易商的进货欲望;有的钢厂允许贸易商分期付款,甚至干脆实行“货到付款”、“先发货后付款”,在付款环节给予贸易商优惠;有的钢厂推出“一单一议”的议价方式;少数企业大幅降低贸易商使用承兑汇票的贴现率,甚至出台零贴现的政策。各种各样的“让利”做法,让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虽然单纯从企业为占领市场的角度来看,价格战的确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策略,特别是在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订单不足的情形下,“得市场者得天下”,钢铁企业通过降价这个手段来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不失为一条捷径,因而受到了部分企业的推崇。但是,如果站在全行业健康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这样一场价格大战,我们认为,恶性的价格战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说却并不是一个**佳的竞争策略。
**,当前,中国钢铁行业存在的主要矛盾并不是钢铁产品价格过高,而是严重的供大于求,因此,当前要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首要工作是做减法,即如何把庞大的产能削减掉。这就要求每家企业真正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因为解决产能过剩不是某一家企业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要求每个企业必须“壮士断腕”,从我做起,通过全行业所有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不久前,徐匡迪同志在出席一个论坛时指出,今后企业要注重用减量重组来消化过剩产能,对一些大的企业集团来说,应在集团内部**做到不赢利的产品少生产或不生产,亏损的产品坚决停产。否则,在巨大的产能压力下,企业无论如何开打价格战,只能是饮鸠止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行业面临的危机。
其次,价格战并不是钢铁企业解困脱危的“灵丹妙药”,如果应用不当,它还会成为一剂“毒药”。实践证明:价格战并不总是会刺激消费,有时反而会扼制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比如**典型的市场消费心理就是“买涨不买跌”,厂家越降价,消费者越等着“抄底”,结果是厂家打得一塌糊涂,而消费者却毫不领情,隔岸观火。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硝烟过后,幸存活下来的企业已是寥寥无几,甚至根本没有赢家,全是输家,**终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利益。
再其次,价格战将对企业的资金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些钢铁企业在付款和承兑汇票等方面给予贸易商的优惠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压力。**近几个月,由于订单减少以及贸易商进货减少,钢铁企业的库存不断上升,占用的资金越来越多,本身就给钢铁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资金压力。此时在付款层面给予贸易商优惠,有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回收周期拉长,资金周转出现问题。
**后,需要申明一点,我们在反对利用价格战进行恶性竞争的同时,并不是要排斥钢铁企业合理利用价格手段来进行良性的竞争。一些钢铁企业通过价格竞争来倒逼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通过内部不断挖潜来降低生产成本,**终在市场上体现出良好的价格竞争优势;一些钢铁企业通过价格竞争不断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和售后服务水平,从而赢得用户的青睐;还有一些钢铁企业通过价格竞争发现自己与国内乃至世界先进钢铁企业的差距与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等等。这样的价格竞争,得利的是企业、行业和广大用户和消费者,也必然会受到钢铁企业和客户的欢迎。
总之,展望未来,钢铁行业还将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和巨大挑战,对企业来说,“活着”乃当前**要务。为了生存,钢铁企业未来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这里面当然也会包括价格战这样一些惨烈的撕杀和角逐。但无论如何,广大钢铁企业应牢记“三不”原则,即“没有订单不生产”、“低于制造成本不生产”、“不给钱不发货”的生产经营原则,在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避免恶性竞争可能给行业带来的损害,从而在困境中营造出有利于全行业转型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