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内,中国光伏产业就经历了多云转晴又转阴的变故。昨日,欧盟在**后时刻的一纸通告,击破了国内光伏产业免遭反倾销调查的幻想。
昨日,欧盟委员会发布通知表示,初步证据显示,进口自中国的光伏电池对欧盟市场的价格及当地产品的市场份额产生了负面影响,将展开调查评估中国光伏电池企业是否存在倾销以及是否对欧洲同业造成了侵害。至此,我国历年涉案金额**大的贸易争端不期而至。
在此之前,美国分别于今年3月和5月针对这些太阳能企业做出了一系列临时反补贴、反倾销裁决,令国内光伏企业承压。
业内人士称,一旦欧盟认定反倾销罪名成立,将对国内光伏产业带来致命性打击。商务部的资料显示,目前欧洲是全球光伏产品的**大市场,也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2011年中国光伏电池对欧出口金额204亿美元,约占同期该产品出口总额的73%。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指出,此次反倾销调查申请范围涵盖来自中国的全部太阳能产品,总量近万亿元人民币。欧盟反倾销一旦成立,不仅中国光伏企业将失去超200亿美元的出口额,而且会造成超过350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损失。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回应称,尽管中方多次呼吁通过磋商合作化解光伏产品贸易摩擦,但欧盟委员会仍执意发起反倾销调查。中方对此深表遗憾。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沈丹阳强调,中方再次敦促欧方信守二十国集团洛斯卡沃斯峰会承诺,在2014年前不采取任何新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措施,并收回任何已产生的新保护主义措施。
作为中国光伏产业代表的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则发出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表示强烈反对此次调查,对欧盟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表示不满,对可能产生的后果严重关注。“此种企图利用贸易救济措施获得垄断性发展地位的行为就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团结了起来,做好了各项应诉准备工作,我们将强力抗争,决不妥协!”
相形之下,光伏企业的反应更是一种“靴子落地”的无奈。“没别的办法,只能积极配合调查。”英利绿色能源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表示:“我们将密切配合欧盟委员会的调查,证明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不存在倾销行为。同时,我们仍将继续集中精力,以研发投入为基础,生产有竞争力的优质产品。”
8月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时表态“**好是协商加以解决”曾给国内业界带来一丝希望,现在看更像是虚晃一枪。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之下,欧盟既希望摆脱债务危机,又不愿意付出一点代价,因此通过光伏反倾销调查作为筹码来逼迫中国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这体现了中欧深层次的贸易博弈。
在孟宪淦看来,欧盟撤销该项调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中国在反制方面也面临筹码不足。“尽管前些日子对美韩及欧盟的进口多晶硅产品拟发起双反调查,但由于国内光伏产业在原材料方面依赖发达国家,发起‘双反’对自己反而不利。而把贸易摩擦扩大化至其他领域掀起贸易战对双方都不利。”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认为,贸易战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双方应该寻找中欧光伏企业合作的方式,联合起来渡过难关,而不是自相残杀。
有知情人士称,面对当前的情况,商务部拟将派人前往欧盟进行对话,通过合作与协商来争取**小的损失和**大的利益。孟宪淦也表示,光伏产品作为清洁能源长期来看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现在我们更多是要考虑今后如何发展,在设备和原材料等发面发力,摆脱依赖欧美等国际市场的现状,政府层面则可以通过降低税率等手段帮助企业渡过这段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