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中国钢铁业如何防止由“大”变“穷”

来源:中国冶金报 发布日期:2012-08-27 10:40:56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中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组成,主要是两大块:一块是板带产品,一块是线型产品。中国钢铁工业的结构失衡,主要是板带产品产能过剩,其中**主要是大型的宽厚板带产能过剩。

中国钢铁工业钢产量在2011年达到7亿吨左右,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现在,我国钢铁工业在技术、产品上正在向强国发展,但在经济方面,行业效益不断下滑正在成为阻碍中国走向钢铁强国的“瓶颈”。

以控制总量应对“微利”应成为共识

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在利润问题上“节节败退”。据钢协统计,上半年,钢协会员钢铁企业累计实现利润仅为23.85亿元,同比大幅减少 545.49亿元,减幅为95.81%;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42.48亿元,亏损面达到33.75%;销售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3.06%降到仅有 0.13%。行业实现利润水平已经极低并处于亏损边缘,如果扣除投资收益,钢铁主业实际处于亏损状态。

笔者认为,产能过剩是行业亏损的显性因素。今年4月初钢材市场价止跌反弹之后,各个钢厂快速恢复生产,钢材供应迅速膨胀,于是,4月中旬全国各市场钢材价格开始下跌,尤其是热轧板卷、冷轧板卷、宽厚板等品种的市场价格下跌了100元/吨~200元/吨。到2012年4月下旬,国内重点钢铁企业的粗钢日均产量为202.58万吨,创历史新高。虽然这之后粗钢日均产量出现下降,到7月份下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粗钢日均产量为160.73万吨,但国内粗钢产量由于前几年新增产能的释放加快,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市场复苏仍将渺茫。

从2012年初开始,中国钢产量持续增长,按4月初产量折合全年产量,将达到7.41亿吨。据有关统计,我国钢产能已达到近10亿吨。因此,控制总量应当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产品、布局结构要双调整

中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组成,主要是两大块:一块是板带产品,一块是线型产品。中国钢铁工业的结构失衡,主要是板带产品产能过剩,其中**主要是大型的宽厚板带产能过剩。此外,东南沿海产能相对不足,形成“北材南运”的局面,造成地区结构布局的失衡。

之所以会出现板带产能过剩,一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规模基本建设刚刚拉开序幕,线型产品需求旺盛。同时,钢铁技术处于低水平阶段,板带产品数量少而档次不高,业界提出中国钢铁工业必须提高“板带比”。从那以后,中国钢铁工业掀起一阵阵大上板带之风,缺乏整体规划,没有考虑经济总量、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这是造成了今日板带产品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因为大型企业追求技术先进水平,上大高炉、大转炉,只有生产大型板带产品才能与之匹配,这也是大型企业板带产能失衡的一个原因。由于中小型企业资金有限,线型产品与中小高炉、转炉刚好可以匹配。这就形成了中国钢铁工业的产品结构与企业结构呈 “二元化”的状态:中小企业以线型产品、窄带钢或中宽带钢为主要产品,大型企业以宽厚板、宽热轧带钢为主要产品。然而,中国经济较长时期还处于初级阶段或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仍以基本建设为重点。因而建筑用钢材占轧材60%以上,大型板带产品相对市场容量较小,这也是一些大型钢铁企业亏损的原因所在。一些中型企业的板带与线型产品在比例上实现了均衡发展,比较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的市场需求,企业效益也可观。

三是因为在全国范围内,有一些已经建成的宽厚板带项目并没有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四是因为中国沿海地区钢铁工业相对产能比较少,但市场消费量大,钢铁产业布局欠平衡,地区结构布局失衡。

笔者认为,造成中国钢铁工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的判断出现失误,包括地方政府的行政管控松懈、企业领导层面的决策失误和一些有影响的专家的参谋失误。国家审计署近日公布了15户中央企业2010年度财务收支审核结果,发现其中多为企业决策失误或不科学决策造成了巨额国有资产损失。为此,有专家建议,对国企决策失误者应加强问责。

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措施是对国企体制的深化改革,真正的市场经济并不是简单意味着区分产权的“国有”与“私有”,“国有多元化”产权机制在欧洲能够顺利发展,并保持相当竞争力,其根源在于国有多元化产权公司能够接受市场经济的法治管制,并建立了对外透明的公司治理机制和代理机制。推动国有产权多元化,投资社会化,可以更好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向海外发展是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国内钢铁产能已经过剩,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速平稳增长,“稳增长”政策拉动需求的作用有限,因此,结构调整的方向应当向海外发展,寻求海外投资的红利。日本、韩国的钢企历来都在印度等东南亚一带建钢铁企业。建议我国大型钢铁企业下决心“走出去”建厂,而不仅仅是在国外收购矿山,收购海外矿山实质上还是局限于国内沿海建厂,只不过是资源海运价格稍微便宜而已,在国内低价竞争中还是会出现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很难让钢企走出“高投资、大扩张、低利润”的怪圈。

创新转型是突围的必由之路

中国钢铁行业“依附性”很强,依附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依附于国外市场的旺盛需求,但中国钢铁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自身创新能力,因而也缺乏抗风险的能力。一旦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景气,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问题立即浮出水面。中国钢铁工业要走出“高投资、低效益”的怪圈,只有依靠创新驱动发展。

产品创新来自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来自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来自体制创新,实现这四种创新,就要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调查发现,我们缺少创新的首要原因是缺少人的创造激情,又有太多的短期功利性目的。美国学者阿玛巴尔曾经说过,创新的实现得益于“三角形结构”:有内在的创新动机,而不是外在的经济刺激;有专业知识和超出专业知识的广博经验的积累;还有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方式。其中,内在的创新激情是创新**重要的因素。有些观点认为我国创新能力不足在于投资不够多。但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乔布斯曾经说过:“我的创新从来都与钱没有关系,而是与洞察力有关。因为当你真正有了好主意时,世界上很多人会给你钱。”

我们现在重提创新驱动,同以往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速稳增长发展;国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美国、欧盟和日本提出了“再工业化”,这将对我国的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产生重要影响;世界已经进入低碳时代,绿色创新正在成为主流。

在这种背景下,钢铁工业的创新如何重新定位?又如何提出对策?世界“再工业化”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把重心移向新兴产业,钢铁工业是传统产业,从低碳角度来看,是高能耗产业;从绿色角度来看,是高污染产业。

因此,钢铁行业的创新要一头瞄准冶金产品中的高端产品,即适应新兴产业的高品质要求,这应当是大型企业的使命;另一头是改造低端产业链,把低端的产品做到极致,使之在全球的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这应当是中小型企业努力的方向。

从技术路径上来审视,我国目前的冶炼工艺路径是沿着高碳模式来确定的,因而耗能大、污染重。为了达到低碳模式,技术创新必须遵循绿色发展的路线。

中国钢铁工业创新的对策和技术路径,实质上归结为两条:一条是如何与新兴产业体系相匹配、相适应;一条是用现代科技创新,例如用信息化技术改造自身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使之脱颖而出,演变成新型信息化的钢铁工业、绿色的钢铁工业。

笔者认为,我国钢铁工业要防止出现由“大”变“穷”的趋势,关键不是产量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而是品质的提升和效率的提升有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能不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发表评论

产品导航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5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