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上周五在谈到钢铁产能过剩时说,“钢铁卖不完,就多造几艘航空母舰”。这个观点虽然有些调侃,但让人对钢铁产业陷入的深深危机唏嘘不已,表明钢铁产能过剩已经到了“**危险时刻”。
新钢材替代受关注
或许有另外一种办法来消化钢铁产能的过剩。近日印发的《上海市钢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绿色产品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关注新钢材替代、新用途替代、新材料替代产业,用精品钢基地代替传统钢铁产业,让钢铁产品总体向“高强韧、耐腐蚀、易焊接、长寿命”方向发展,特别要重点发展基于LCA方法的绿色钢铁制造体系,建立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钢结构产业链。
上海钢铁产业的这一新《规划》,与国家《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不谋而合。“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加快产品升级,重点发展关键特钢品种,其中就包括公共建筑、重点建筑所用的高强度、高硬度结构钢,以及新型的银亮材、精密冷带等深加工产品。
专门从事钢材贸易的上海华磊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太庚认为,上海这个钢铁产业调整规划,不仅仅是在削减过剩的产能,其**大的亮点是,积极发展新型钢结构等钢材延伸加工业务,提高钢材的加工深度,积极发展加工配送服务,推进了钢铁产业与建筑部品等下游产业的紧密对接和融合,
早在钢铁产能过剩露出苗头的今年4月初,在浙江绍兴召开的“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2012年大会”上,就有500多位钢结构行业的有识之士表示,要扎实推进钢结构在住宅产业化应用的力度,以一种调结构、转方式的新思路,化解日益逼近的钢铁产能过剩带来的危机。这一提法,被列为钢结构行业的“2012年首要工作目标”。
钢结构助推“绿色建筑”
钢结构之所以能够消化钢铁产能过剩,并不仅仅是这一方面的理由,而是钢铁行业发展到今天的必由之路。这与钢结构住宅的兴起有关。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委员会副主任胡育科说:钢结构住宅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住宅”,是城市可循环利用的建筑结构。它不仅可回收、重复利用,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还能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促进建筑部品更新换代和上档升级。
中铁十局建筑公司原是一家传统的建筑业企业,通过钢结构加工、安装业的发展,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该企业在南部苏丹、肯尼亚相继承建了南部苏丹房建修复项目工程、朱巴援建工程、世界银行朱巴大楼工程、肯尼亚基苏木机场等一批海外工程,不仅促进了海外工程经营规模的持续攀升,还实现了企业在建筑业不景气下的“软着陆”。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钢结构还能在大规模、成批量的工业地产里应用。
据了解,承担我国大型储备粮仓库建设的北京住总集团7月29日与美国贝伦工业制造公司,就成立中美合资北京住总钢结构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一致意向。如果这家合资公司共同组建的新基地投入生产,不仅能消化更多的钢铁材料,还能推进北京现代工业地产建设加快步伐。
钢结构并非“五大三粗”
更重要的是,钢结构产业的推进,还能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如目前上海地区拥有钢贸企业上万家,“散、小、弱、乱”现象十分普遍,集中度低,无序竞争激烈,钢铁物流成本高,不少钢贸企业生存艰难,这与 “十二五”期间上海钢铁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建立钢铁现货交易和钢铁物流配送等紧密结合的钢铁交易所,打造国际化的钢铁交易中心”目标很不相称。
如果通过钢企的重新定位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发展优、特、新的钢结构产品,就能淘汰那些铺天盖地的小型钢厂生产的三类、四类落后产品。
虽然钢结构有诸多好处,但目前该产业在国内的发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在**近出台的绿色建筑政策中,获得支持的只有建筑墙体墙材的节能以及太阳能利用等,而对担负着大型建筑的钢结构的节能、节材功效却没提及。
为此,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认为,钢结构并非传统概念里的“五大三粗”。虽然体量大、多用钢是钢结构的一大特征,但在科学用钢、合理用钢的引导下,钢结构正在变“轻”、变“精”。比如杭萧钢构研发出与钢结构住宅配套的内墙板、外墙板、楼板的“三板体系”,既满足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也使钢结构住宅变得更“轻”、更“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