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部分陶卫企业受销售增长缓慢、产能过剩、生产计划缩水等影响,不得不精简企业机构,裁汰员工,以此保证企业能安然渡过寒冬。然而,陶卫行业市场不景气,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深陷这一困局,连上市公司也不能例外。日前,上海斯米克因大规模裁员,引发纠纷,遭致员工围堵大门而影响经营。陶卫行业频现裁员风波,且多年未能解决,其中原因值得企业去深究、去反思。
背景
我国劳动法规定的裁员专指经济性裁员,是因用人单位的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指的是用人单位在法定的特定期间依法进行的集中辞退员工的行为。实施经济性裁减人员的企业,可以裁减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富余人员。
从2008年至今,裁员风波始终萦绕整个陶卫行业,有些企业大规模裁员,有些企业号召不裁员或少裁员。可以说,裁员已成为这一时段的关键词之一。
历史重演 陶卫行业陷裁员轮回
6月25日,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斯米克建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因大规模裁员,引发员工围堵办公区域、库房、厂区门,严重影响了斯米克的正常经营业务的开展。据知情人士透露,此前,斯米克曾发出长达8页的《对劳动合同/劳务输入协议期满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劳务协议人员的有关政策》文件,主要解释了“人员分流渠道”“合同期未满或已经与公司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公司如单方面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经济补偿金应当如何计算”等十三个问题。但员工对公司的补偿办法有异议,因此聚集在门口讨说法。
堵门事件发生后,由于上海斯米克无人出面对此事表态,所以26日这些被裁员工继续堵住上海斯米克厂区大门,引起不少路人围观,随后有20余辆警车到来,大批警员才有效控制了场面。事发之日,上海斯米克股价大跌,事发第二日,上海斯米克股价微涨,被裁员工堵门事件对斯米克企业的影响还有待观察。目前,事件仍未有进展,讨要说法的员工也未散去。
历史惊人的相似。2008年9月25日,位于三水区白坭镇的新明珠陶瓷有限公司,上千名员工堵住工厂的大门致使进出的车辆无法通行,警方出动大批警力赶赴现场疏通交通。据悉,引起当天上午员工围堵工厂的原因是,该厂从7月18日和9月23日先后两次强令1000多名员工休假,而工人认为工厂这种做法是变相裁员,变相要他们辞职,逃避赔偿。
在此之前,新明珠集团公司也曾召开“有关制度的宣传”会议,会议发布了新的制度,涵盖考勤、岗位职责等内容。其中,对违反制度的员工,有相当多部分是以自动解除劳动合同处理。此举因此被员工认为是变相的逼迫辞职。
事实上,类似事件还很多。从2008年至今,整个陶卫行业始终存在裁员问题,涉及员工不下二十万。仅2010年“紫砂煲事件”引发的诚信危机,就使陶卫行业裁员至少5万人。
裁员风波迭起 剑指陶卫企业生存软肋
显而易见,行业萧条、市场不景气,业绩下滑、经营亏损,盲目扩张产品线、产能过剩,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等等都是导致企业裁员的直接原因。但是,从本质上看,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或缺陷才是裁员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毕竟,除了产业转型升级、机器代替人工等因素外,陶卫企业裁员与自身生存状况息息相关。
抗风险能力差
当前陶卫企业规模不一,实力不等。有些企业生产管理粗放、低下,缺乏核心技术,产品竞争力也不高,市场定位模糊,因此缺乏应对困境的能力。在市场不景气时,这部分企业订单将会急剧减少或是产品大量积压,业绩大幅下滑,可能导致经营出现亏损。资金紧张的企业,为了渡过难关,将停止生产线,并且裁汰员工以节省人力支出成本。这也是进入寒冬期时,陶卫行业裁员事件比平常多出至少三倍,人数也要多的多的原因。企业抗风险能力决定其在困境中生存的能力,也决定了员工的生存环境。
无品牌或品牌影响力弱
品牌作为产品或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也是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的方式。然而,陶卫行业品牌意识薄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南安等产区的一些企业外,大部分陶卫企业对品牌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品牌化进程缓慢,不仅体现在品牌数量少和人才不足,而且企业品牌建设也严重滞后。与此相反,贴牌企业却占据了陶卫行业大半江山。这些贴牌企业鱼龙混杂,同质化严重且品质参差不齐,致使整个行业利润率越来越低。在利润率越来越低的背景下,无品牌或品牌影响力弱,无疑使内外交困的企业雪上加霜。
资金管理极不合理
资金问题是众多陶卫企业长期存在的痼疾,也是企业经营的一大风险。在原材料上涨、用工成本增加等外部环境下,陶卫企业资金面临很大的考验。有些陶卫企业仍然存在资金管理极不合理的现象,如资金投入周期长且风险大、盲目扩张占用现金流、库存积压、无预算或执行超过预算等。这些不合理的管理,延缓资金的周转,加重了企业资金负担。当企业出现经营亏损的时候,极有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
人才结构失衡
一方面,传统制造型或加工型的人才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当下陶卫企业发展的需求,虽然很多企业积极优化人才结构,但是技术工人、营销人才、销售人才、研发人员等所占的比例仍然比较低,限制了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底层员工或普工因技术性不强,可替代性高,所以当企业出现危机时,很容易成为被裁的对象。
此外,渠道运营能力差、经营失误、过分依赖订单等都是陶卫企业生存软肋。也正是因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这些缺陷,才使企业容易发生危机,进而威胁员工生存环境。
裁员与用工荒并存 陶卫行业整合来临
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陶卫行业在频现裁员风波的同时,也高调显示了其对于员工的大量需求,仅佛山一地,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关于佛山市2012年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分析及形势研判的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佛山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相比去年减少了约20%,以补员为主,全市用工缺口大约20万至25万。其中,2012年陶瓷行业用工缺口高达4成。可见,“招工难”、“用工荒”形势严峻,已成了陶卫行业的通病。
一边频现裁员风波,一边深陷“用工荒”危机,怪异现象背后,陶卫行业透露出怎样的困境?对此,有业内人士称,裁员与用工荒并存的怪相,实际上体现的是行业深度整合的来临。**,受困于外贸形势的不稳定和不明朗,中国陶卫产品出口波动较大,促使陶卫行业裁员与用工荒交替出现。其次,当前一二线市场趋向饱和,很多企业为了长期发展实行“渠道下沉”策略,但受制于这类市场的不成熟,需大力培育,短期内效果不明显,加剧企业陷入困境。再次,市场持续不景气,为了抢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优胜劣汰,有些企业越来越强,有些企业越来越弱,甚至破产倒闭。**后,受前几年市场利好的影响,陶卫行业产能高数扩张,在近几年市场受挫下,产销失衡,牵连到企业。
陶卫行业因为深度整合,所以不可避免地迎来企业与市场的适时调整。有些企业产能收缩,四处融资,宣布裁员;有些企业号召不裁员或少裁员,优化企业结构,逆境而上斥巨资增设生产线,加强品牌建设。市场上,有些企业打折促销,催缴回款;有的提价销售,试水新渠道。做法多种多样,层出不穷。对于陶卫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差的时代,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
当然,裁员只是“行业洗牌”的表面现象,虽然预示着这一时代的到来,但是并不代表行业处于洗牌整合期。所以,陶卫企业当前应以解决裁员问题、增强企业实力为首要。当行业处于大洗牌时,才能在整合风暴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取得极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