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床工具产业中所面临的主机大而不强,**大市场与强国的差距,该如何直面,重获话语权,再触产业高峰?同时,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承接转移”,国内出现少量资本“抽逃”实体经济迹象——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后危机时代”,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如何冲出重围?
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在5月21日结束的第四届中国制造业年会上,围绕“自主创新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主题,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国资委副主任姜志刚等分别到场演讲,强调中国制造业有必要进一步通过自主创新,采取强化和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加强原始创新能力,重视市场培育,在掌握高端装备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多方面推动包括央企在内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振兴与发展。
苏波认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动力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工业已进入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促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就体现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这二十个字上。
姜志刚表示:央企制造业整体水平近年来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如在民用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央企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80%,已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柱。但我国的制造业主要处在劳动密集型、粗放式发展阶段,高附加值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目前还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央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国际**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姜志刚认为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推动央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与发展。比如引导企业加大对从事基础性、应用性技术研究的重点实验室、重大试验设施的投入,重点支持对材料与关键元器件的研发,加强关键技术的预研和攻关。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指导央企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持续、紧密的合作机制,提高重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高端装备制造业拟定2015年销售目标6万亿元
这些发言无不契合了近日工信部印发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800KV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装备、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2000吨履带起重机、ARJ21新型支线飞机、“和谐号”动车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气象卫星率先实现业务化运行,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装备主机面临“空壳化”;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链高端缺位;产业规模小,市场满足率低;产业体系不健全,相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等。
按照《规划》,到201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8%,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度增加。
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二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根据《规划》数据,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的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