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批获补产品,针对平板电视和空调的节能补贴新政已实施半个多月。近日,笔者在京城部分家电卖场了解到,节能家电销售并未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节能家电难让消费者动心。按以往经验,265亿元财政补贴,有望拉动2000-2500亿元消费规模,但从新政实施半个月的效果来看,低迷的消费需求并未因政策的出现得到明显改观。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指出,节能补贴政策的真正效果是靠市场销售来反馈,面对节能家电补贴政策实施以来,节能产品的销售平平的业绩,值得各方反思。
价高补贴少 指导购买作用弱
笔者在卖场看到,享受节能贴补的家电产品会张贴一个特殊标识的卡片,并在卡片中标注补贴的金额。据卖场工作人员介绍,与“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不同,这次贴补采取直免的方式,消费者只需凭借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就可以办理补贴手续。不过,工作人员称,为了确保补贴的准确性,消费者还需要同时填写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补贴确认函”。
当笔者问起节能家电的销售如何时,某专柜导购员称,“从销量上看,价格便宜的低能效家电仍是主要的购买对象,目前消费者对节能家电不是很在意。”
据了解,从补贴的产品上来看,本次节能补贴政策与以往的“普惠制”不同,国家提高了补贴产品申报标准,一是要求产品能耗达到“领跑者”水平,二是对节能产品的推广量有严格规定。因此,**终中标的节能产品数量较少,而价格也普遍较贵。
笔者在马甸一家电卖场看到,绝大多数获补节能液晶电视售价都在6000元以上,而标价13999元的某品牌彩电仅补贴300多元。空调产品同样如此,变频1、2级空调是各大卖场主要的受补对象,但其售价基本都在3500元以上,格力等高端品牌更是突破5000元大关。
有消费者明确指出,节能家电之所以无人问津与售价太贵有关,普通家庭没有那么高的购买力。以变频空调为例,即便可以获得**高400元的节能补贴,但一级能效比二、三级能效产品要高出500元甚至上千元。消费者反映,为了那点补贴多花那么多钱购买高能效家电有些不合算。显然,两三百元的补贴标准对消费者的指导购买作用微乎其微。
陆刃波指出,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看重的是产品的价格,此次节能补贴政策能否带动中国内需,能否真正给消费者带来物美价廉的高品质产品,还需拭目以待。
不过,也有卖场导购员认为,节能家电较为冷清和新政刚刚颁布实施也有关,多数消费者不了解有关细则,政策的普及和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之前,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公布后也出现类似冷淡的情形。
数据显示,目前节能家电整体销售比例只有30%左右,北京地区接近50%。为配合节能补贴政策,苏宁等已经加大高能效产品的采购。未来高效产品在卖场的占比将会大大提高。
完善细节 杜绝借节能补贴谋私利
有家电企业表示,政策实施半个月,之所以没有明显拉动销售,主要是因为节能补贴操作流程没有理清,很多销售商内部流程也没有明确健全,因此,无论是对企业、渠道商还是对消费者来说,适应节能补贴政策还需要一个过程。
众所周知,本次节能补贴政策的出台确实较为突然,前后不过1个月的时间,留给企业和渠道商应对的时间十分仓促。因此截至目前,对于补贴流程中的一些细节,以及厂家如何与渠道和消费者配合等问题仍没有准确答案。
“细节决定成败,不是政策不好,是游戏规则不清晰。”来自某大型家电企业的新闻发言人说。该发言人认为,本次节能补贴厂家虽是直补对象,但并没有广泛征求意见,价外补贴增加的渠道返利、补贴价差产生的发票成本、上门收集条形码产生的成本等具体应由哪个环节承担不明确。即便家电是微利行业,但如果盲目把这些成本都转嫁给消费者,那节能补贴政策**终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事实上,在某些城市,节能补贴非但不能惠民,反而成为厂家和渠道商联合谋利的工具。
有细心的消费者已经发现,部分家电卖场存在借政府启动节能补贴大幅涨价的情况,而平均每台家电产品的涨幅大大超过补贴价。某品牌电视销售员一语道破天机,“国家的节能补贴消费者是拿不到的,因为那些钱都是补贴给厂商的,而厂家马上就要把所有符合节能标准的产品调价。”他举例称,以前标价5000 元的电视,厂家出厂前调高至5500元,扣除**高400元的节能补贴,厂家还能多赚100元!
除此之外,另有企业重蹈覆辙虚标能效,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陆刃波称,目前,一些行业领跑企业的标准已远远高于国家标准,比如有些高端企业的三级能效产品比个别企业所谓一级能效产品节能性还要好,标识上却显示前者为三级能耗,后者为一级能耗,消费者无法从表面上看出差别。
更有甚者,有些企业能效根本不达标,为了获得补贴资金,临时生产一批符合补贴要求的产品,待产品入围后重操老本行,生产低能耗产品。不过,针对上述管理漏洞,国家已经加强了监管的力度,强力打击弄虚造假的欺诈行为。下半年,针对节能补贴能效标识的检查工作将成为常态。
相比09年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新节能补贴政策补贴力度更大,补贴资金更高,对引导中国人家电消费习惯和产业技术升级都有极大帮助。业内人士认为,有关部门务必做好补贴全过程的监管工作,企业务必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共同推动新政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