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这座传承巴渝文化1250余年的历史名城,以“石刻之乡”闻名于世。可你是否知道,与大足石刻相伴而生的还有大足五金工艺?在 1200多年的岁月里,大足五金从生产石刻匠具的小作坊,演变成为如今年产值达到200亿元的支柱型产业,大足五金产品已远销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老粗黑”变身精品走向世界
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修建,是“邓家刀”的第四代传人。他说,“邓家刀”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过去一直是家族式手工制作,在自家院子旁搭个棚,一家人就开始锻打各种刀具,销售方式则是上门订购,“别人要多少刀做多少,从来没有拿出去卖。”邓修建说,那时候做刀,漫天的灰尘,全身黢黑,只看得到眼珠滴溜溜地转,一人一天**多做四把刀。
1996年底,在政府的组织下,邓修建这样的私人制刀老板开始到广东、浙江等地学习别人的先进制刀技术和生产管理方式,逐渐开始机械化制刀,产量明显提高。
2007年,“邓家刀”搬进大足区工业园,修了新厂房,80%的生产方式实现了机械化。邓修建说:“1997年以前,一天**多能生产二十几把刀,如今通过网络销售的方式,每天生产几千把还供不应求。”
大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烈介绍,如今的大足五金产品已经由过去的“老、粗、黑”逐渐演变成“新、巧、精”,从“小五金”成功向汽摩配件、矿山机械、农用机械等大五金转型,产品拥有十二大门类、200多个品种和2000多样花色,远销到了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传统工艺撞上现代科技
“大足五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杨烈告诉记者,虽然大足被誉为“小五金”之乡,但自改革开放以后,大足五金的发展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的五金产业。
直到2006年,市委市政府、大足县委县政府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政策,为五金产业的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的大量投入为大足五金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了重点支持。
大足找准了科技与产业的**结合点,先后与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重庆大学等高校联合,围绕五金技术、产品设计、项目策划和包装等进行研究,还在全国首开五金产品地方标准的先河,确保了大足五金产品的质量。
据了解,去年8月成立的龙水刀具集团,就投入了200多万作为技术研发资金,如今已推出了全球首款“陶瓷刀”,这种刀具不但表面抗菌,使用寿命也是普通刀的两倍。
五金产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
2011年底,大足区五金生产企业发展到670个,规模以上五金企业168个,五金产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五金市场交易额达到128亿元。“这个数据和1997年的12亿元相比,增长了15.67倍。”杨烈说。
目前,大足已建成集材料供应、加工代理、仓储管理、商品交易于一体的专业市场群,经营场地达到8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有15万之众,是中国西部**大、配套**全、辐射**强的五金商品交易集散地。
杨烈说,现在,大足五金产业将继续以部市共建中国大足五金科技城为契机,以“立足重庆、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发展方向,力争到2016年,实现全区工业产值1500亿,五金产业产值达500亿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