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陶产业发展、产区与产业格局形成
我国的建筑陶瓷发展经过八十年代引进消化吸收之后,逐步形成了若干个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八十年代,佛山、唐山、淄博三大建陶产业集群之外,尚有温州、宜兴地区,温州地区依靠西山瓷砖厂的历史带动,宜兴地区依靠陶都的基础,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在九十年代初,业内用“三山两江一海”(佛山、唐山、博山、晋江、夹江、上海江浙)来描述我国的建陶产业格局。
九十年代,温州地区的建陶产业逐步消失,宜兴地区留下来主要是琉璃瓦、西瓦,唐山地区主要是卫生陶瓷了,而福建的晋江及四川的夹江在九十年代全面崛起,此后较长时间我国建筑陶瓷维持着四大产业集群的格局,以佛山为中心的泛佛山地区(开始主要含周边的肇庆、清远、河源);山东地区的淄博与临沂;福建地区的晋江与闽清;四川地区的夹江及周边地区(含丹棱、乐山、眉山)。这期间,江西高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河北的高邑及辽宁的法库也开始大量发展建陶产业,还出现了云南易门、新疆米泉在内的20多条生产线规模的产业集群。
展望陶瓷业发展前景 技术壁垒或成“软肋”
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改变产业格局
大约从2006年开始了佛山陶瓷产业转移,这次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是历史上**大的陶瓷产业转移,其政治经济背景主要是:地方政府在“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压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家过渡救市导致投资过热,房地产火爆,陶瓷砖市场需求大增,陶企全线扩张;内地发展经济积极优惠招商。以佛山陶瓷产业转移为核心的这一轮产业扩张,直接导致了建陶产业的全国遍地开花,主要以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为主,同时也涉及到东北的法库、河南的鹤壁、内蒙的鄂尔多斯等地,这一轮陶瓷产业转移是一轮典型的扩张转移、产业全面再布局转移,内涵是成本**低化,利益**大化,同时还有部分顺势圈地的概念。
高峰时期是2008年与2009年,这一轮产业转移扩张,使我国的陶瓷砖产量在“十一五”期间从2005年的35亿平方米发展到2010年的75.78亿平方米,整整翻了一番,这一轮产业转移实际上是一轮全国范围的产业大转移扩张,福建陶瓷、山东陶瓷等都加入了这一轮转移扩张行列。佛山市政府及淄博市政府“整治提升”陶瓷产业的态度与做法,大大加速了这一轮陶瓷产业转移的进度,佛山市陶企由开始的300多家到现在仅剩62家。
经过这一轮建陶产业转移扩张,全国新兴建陶产业基地不断兴起,全国形成了具有规模的建陶产业基地超过30个,建陶产品制造区域化与产品销售市场区域化的特征全面形成。这一轮全国范围内的陶瓷产业转移、扩张、重新布局带动了全国建陶产业的均衡发展,加速了各产区产品的品质进步与品牌提升,并因此形成了我国建陶产业的新格局,推动了我国建陶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建陶产业新格局──遍地开花、适当布局
中国建陶产业遍地开花,适当布局的产业新格局,起初(在2010年之前),并没有撼动九十年代形成的建陶四大产区(广东、山东、福建、四川)的地位,但进入2011年,这种格局终于被打破了。根据2011年年底(12月30日)发布的《全国瓷砖产能报告》,江西省陶企每天生产制造陶瓷砖的产能达到331.61万平方米,超过四川省250.95万平方米,**次成为全国第四大陶瓷砖产区。江西省建筑陶瓷产量2008年仅一亿平方米(全国第七),2009年增长134.4%(产量达2.43亿平方米,全国第六);2010年增长98.65%(产量达4.84亿平方米,全国第五);2011年增长超过100%(产量超过10亿平方米,全国第四)。
在建筑陶瓷产业转移重新布局的过程中,佛山地区的陶瓷厂大量减少,陶瓷砖产量也一度相应下降(2009年,广东省陶瓷砖产量下降3%)。但是由于转移到内地的陶瓷砖生产制造企业,普遍都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综合发展条件远不如在广东地区,在产业转移的后期,更多陶企选择了在广东省内转移扩张(如:恩平、开平、云浮、英德等),或选择与广东人文地理比较接近的广西地区发展。2010年开始,广东省的陶瓷砖产量又重新开始了新的增长,2010年增长达到18.95%。根据2011年的《全国瓷砖产能报告》,广东省仍然是我国陶瓷砖的**大生产制造基地,生产线总量、总产能达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尽管近年来佛山地区的陶瓷砖企业数量明显减少,但在肇庆、清远、恩平等地大量增加了陶瓷砖生产线。以佛山陶瓷为中心的广东陶瓷砖在全国的**地位在近两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发展。
目前全国陶瓷砖产区**梯队广东(产能:34.66亿平方米)、山东(产能:15.55亿平方米)、福建(产能:13.53亿平方米)、江西(产能:10.28亿平方米)、四川(产能:7.78亿平方米)。
目前全国陶瓷砖产区第二梯队(1~5亿平方米产量)有:辽宁、河南、湖北、河北、陕西、湖南、山西、广西八个省市地区,总量达到日产673.94万平方米,年产超过20亿平方米;而2010年仅有四个省份的陶瓷砖产量在1~5亿平方米,分别是:江西、原文来源于华夏陶瓷网辽宁、湖北、重庆,总量11.56亿平方米。第二梯队陶瓷砖产区的迅速增长扩大,表明陶瓷砖行业大面积扩张的同时并适当区域扩张,宏观上的主要原因就是市场区域化、生产制造区域化而导致的产业扩张、产业转移、产业发展。
建陶产业新格局发展特点
高速发展、扩张的同时,产业格局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旧的产业格局正在开始打破,新的产业格局雏形正在逐步形成,然而新的产业体系尚未全面构成,换句话说就是发展的新产业格局打破了旧的产业格局,显露了建陶产业新格局的一些发展方向,但距稳定的建陶产业新格局的形成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此新形势、新格局下的建陶产业与产区发展已经受到行业、政府与陶企的普遍关注。近几年我国建陶产业的发展明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是扩张,“十一五”期间产量成倍增长,连续八年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二是产业转移,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是我国建陶发展史上**大的一次产业转移,佛山陶企在全国各地建厂圈地4万多亩;其三是整治提升,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实质的整治提升,使佛山地区关停转的陶企达70%,山东淄博产区陶企关停转正在进行中,福建晋江产区已经明显感到这方面的压力,夹江产区已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甚至高安产区政府也有所动作;其四是再布局,从表像上看几乎就是遍地开花,新兴建陶产区如雨后春笋,广东的恩平、云浮、英德,江西的高安、景德镇、丰城,湖北的当阳、蕲春,湖南的岳阳、临湘、衡阳、茶陵,辽宁的法库、建平,陕西的咸阳、宝鸡,安徽的淮北、萧县,河北的高邑、内蒙的鄂尔多斯、山西的阳城、河南的鹤壁,云南的易门,新疆的米泉等等。**近3年,每年建陶产品产量增长超过50%的省份有8个,其中大部分都是超过100%。
“十二五”建陶产业新格局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建陶产业的发展将围绕着我国建陶产业新格局形成发展而向前迈进,目前我国建陶产业的转移、扩张、布局基本已经到位。新的产业格局雏形已经基本形成,新的产业体系还没有全面构成,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我国建陶产业的新格局是以生产制造区域化、市场销售区域化为表征,以成本**小化、利益**大化为实质。
佛山陶瓷的概念正在向全国各地渗透,原先佛山陶瓷一枝独秀的概念正在扩大、变化,没有出现像很多人担忧的逐步淡化。随着佛山陶瓷的大规模转移,佛山陶瓷的概念越来越宽,越来越模糊,目前没有逐渐淡化的迹象,随着其范围的扩大,将来是否会被淡化,值得注意。全国建陶产区进入了群雄纷争的后佛山陶瓷时代。由于物流成本的比重增加,建陶产品市场区域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并直接导致了生产制造区域化。由于建陶产业集群性的特征,但过于集群又易导致环保与能耗的压力,新的建陶产业格局将全面表现出大范围的相对分散,小区域的有限集中,(也许一地集中100-150条生产线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模)。在建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新兴建陶产区彼此将在原材料优势、能源优势、相关区域优势等方面的竞争中逐步完善新的建陶产业格局与产业体系,各个建陶产区将完成自身的产业定位,我国建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正在形成的建陶产业新格局将对老牌建陶产业基地(如:淄博、夹江、闽清、晋江、佛山等)的产能、销售、品牌等各方面都将形成冲击。受冲击**大的可能是淄博陶瓷,其次是福建陶瓷与四川陶瓷。佛山陶瓷由于其家喻户晓、有口皆碑、名闻遐迩的区域品牌特征,佛山陶瓷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使佛山当地聚集着更多的陶企总部及机械装备、色釉料配套企业,佛山陶瓷的区域品牌的实际效益仍在不断强化,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引起了佛山陶瓷概念的变化而没有淡化。2010年、2011年大量佛山陶企将战略的重点放回到广东(恩平、开平、清远等地)、广西,泛佛山陶瓷的概念与广东陶瓷的概念越来越模糊。
各个新兴建陶产区的强弱优劣竞争也将全面展开,这其中**明显的是以“中国建筑陶瓷生产基地”(江西高安市陶瓷工业园)为中心并拥有数百条生产线的江西产区,如何在有限的区域范围内消化全部产能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还有鄂尔多斯包头内蒙建陶产业基地形成,对淄博陶瓷北上、法库陶瓷西行将增加多少竞争;如果陕西、山西建陶产业全面崛起,鄂尔多斯建陶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对夹江陶瓷北上产生多大阻力,这些新兴建陶产区在相关区域市场的竞争中将逐步完善新的建陶产业格局与产业体系,在竞争过程中,各个建陶产区将完成自身的产业定位、相应的产业体系与品牌定位。
随着建陶产业格局的逐步形成完善,市场区域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没有层次差异定位的平行多品牌策略凸显市场保护管理难度,另一方面各区域形成不尽相同的叫得响的地区名牌,市场新格局的变化正在不断影响着建陶产品的销售体系,区域经销商代理体系结合自建渠道的分公司制、大额直销的混合型营销模式开始出现。
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及我国建陶产业新格局的构建已经进入尾声,我国的新建陶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后佛山陶瓷时代开始来临,我国建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技术壁垒——我国陶瓷卫浴行业的“软肋”
陶瓷卫浴纯属舶来品,到中国不过20多年。诚然,目前国内企业总产量高居世界首位,但若联想到多达3000家的企业数量和无数的低端产品,这个成绩难以令人自豪。
长期以来,中国陶瓷卫浴企业在国内市场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不利地位,只能在低端市场进行内部恶性竞争,很难进入被国外品牌占据的高端高利润产品市场。在国际上,国货竟日渐成为低档产品的代名词。
“产品仿冒已成陶瓷卫浴行业的通病。”一位广东实业公司老总一言中的,“在国内,这个行业的很多产品只要经专业人士看上一眼,就可做出一模一样的产品来。”自然,研发的高成本使神速“冒形”有了理由,孰知造型上的创新反而成了企业的负担。
“造型能偷走,科技却轻易学不到。”福建某卫浴公司总经理道破天机,“仿得了国际大牌子的样子,却偷不到先进的卫浴科技,这才是国货落后的关键。”
除了**设计和高档品质外,科技是国外卫浴陶瓷非常注重的品牌理念之一。美标卫浴中国区总经理吴俊财表示,美标一直关注着健康的卫浴科技,技术和设计两大元素是**大的品牌支撑。在设计中加入健康元素,用**科技来实现这些解决方案,使国际卫浴行业从产品竞争转向了创新科技的竞争。
如今,科技的应用已经成为高端卫浴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砝码。加之美标、TOTO卫浴、英陶等国际大鳄已在中国内地纷纷投资建厂,产售本地化运动轰轰烈烈,基本消弥了国内产品低生产成本的威胁。其结果就是,国货在高端卫浴市场的全面失败。因此,企业必须重视科技创新,要加大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才能在竞争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