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达芬奇“造假门”事件,让准备上市的达芬奇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也给整个高端家具行业带来了重创。至今,达芬奇事件的阴霾仍未散去。值此“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不少消费者喊出,在企业诚信如此缺乏的今天,他们到底还能相信谁?
达芬奇家居门可罗雀
3月10日,记者来到建国门附近的达芬奇家居馆,此时的达芬奇家具城门可罗雀。作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家具品牌,达芬奇家具素以价格昂贵著称,一套简单的三人位布艺沙发竟然卖到十几万元。然而,消费者**关心的是家具质量,在达芬奇“造假门”事件后,消费者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盲目的追求高端了。
某业内人士证实了这一说法。受达芬奇“造假门”事件影响,顾客变得谨慎起来,以前不被问起的产品原产地等问题现在被顾客经常问起。除了受高端定位的因素影响外,“造假门”事件是造成达芬奇家具市场冷淡的主要原因,而该事件发生9个月以来,结果究竟如何也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达芬奇“密码”解犹未解
“天价”家居
造假引消费者维权
2011年7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的新闻,引起业界一片哗然。
案件源于北京唐女士的投诉。经调查发现,达芬奇销售的“天价”家具并非产自意大利,所用原料也不是名贵实木,而是聚氨酯密度板。经有关部门检测,消费者购买的达芬奇家具被检测为不合格产品。
同日,上海市工商局执法人员在位于青浦的仓库内查获了部分涉嫌伪造产地的家具产品。此外,据媒体报道,自去年7月底开始,北京、成都、杭州、广州等地的消费者就达芬奇家具假冒进口产品、材料虚假、质量等问题集体起诉达芬奇家居。
有媒体称,达芬奇家居的消费者近日可能会在上海静安区法院起诉,从而掀起对达芬奇的**起法律仲裁。法律界人士还认为,如果达芬奇家居被法院认定欺诈,则可能要双倍赔偿。
达芬奇称央视报道失实
今年1月2日,潘庄秀华披露,央视记者李文学企图趁人之危侵吞达芬奇杭州店,并欲把达芬奇更名为“芬达奇”。同时达芬奇对外宣称,央视记者李文学涉嫌虚假报道并向其敲诈100万元,而李文学则回应道:“达芬奇完全是污蔑和诽谤,他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其合法权益。”案件变得扑朔迷离。
2月10日,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发布消息称,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内容基本属实,达芬奇销售的部分家具质量不合格。但在《达芬奇“密码”》报道中也存在个别采访对象的身份未经核实、结论不够严谨等问题。央视栏目组编导李文学未收达芬奇公司公关费用,但不是持证的新闻记者,是违规独立从事新闻采访。
高端家具面临信任危机
从2006年央视“3·15”晚会上曝出的欧典地板,到去年的达芬奇“造假门”事件,建材家具行业假冒洋品牌的事件可谓层出不穷,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一石激起千层浪。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尚未平息,其后续发展却日益影响着整个家具行业,高端家具因此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在后达芬奇时代,不少洋家具品牌,更是订单骤降,销售停滞。有人称这种现象是“多米诺效应”,网上甚至有评论称,达芬奇家具被曝光无疑是一种畸形产业链泛滥的缩影。
专家表示,重建消费者对高端家具的信任,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任重道远。
家具行业信心体系的重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达芬奇“造假门”事件应该成为整个家具行业自省图强的一面明镜,为消费者甄别进口品牌、增进维权意识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事实上,消费者辩别产品原产地和售后保障如何并不难,只需抑制其盲目的崇洋媚外的心理,作出理性的判断就不会在进口品牌面前迷失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