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机械基础件 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装备制造业提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的要求。
因此《规划》在总结分析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发展现状的 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和思路——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使我国“三基”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加工制造水平显著提高,能基本满足重大装备的发 展需要,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得到改观,《规划》还确定了产业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并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
《规划》力求紧跟“十二五”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幅度提升“三基”产业整体水平,提高为装备制造业的配套能力,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以下简称“三基”)是装备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水平直接决定着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 性。机械基础件是组成机器不可分拆的基本单元,包括:轴承、齿轮、液压件、液力元件、气动元件、密封件、链与链轮、传动联结件、紧固件、弹簧、粉末冶金零 件、模具等;基础制造工艺是指机械工业生产过程中量大面广、通用性强的铸造、锻压、热处理、焊接、表面工程和切削加工及特种加工工艺;基础材料特指机械制造业所需的小批量、特种优质**材料。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装备制造行业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的要求以及“十 二五”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幅度提升“三基”产业整体水平,提高为装备制造业的配套能力,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制,规划期为2011~2015年。 面临形势 发展现状 1. 已形成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三基”产业取得了,形成了门类齐全、能满足主机行业一般需求的生产体系,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硬质合金、钕铁硼永磁体等基础材料产量居世界首位。 专栏1 “三基”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行业类别
2005年工业总产值
(当年价)
2010年工业总产值
(当年价)
2010年新产品产值
(当年价)
2010年出口交货值(当年价)
机械基础件
轴承制造
556.14
1721.45
113.68
228.73
齿轮与传动驱动部件制造
290.22
1154.26
117.15
93.27
液压和气压动力机械及元件制造
350.43
1643.24
105.63
128.01
金属密封件制造
121.05
716.47
26.17
60.46
紧固件、弹簧制造
429.46
1244.18
66.35
192.05
模具制造
438.65
1630.76
127.80
266.20
基础制造工艺
钢铁铸件制造
1073.30
4833.69
161.29
251.92
锻件及粉末冶金制品制造
443.96
2383.89
102.79
103.11
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
485.55
1652.41
63.16
63.30
数据来源:2005年、2010年工业统计快报。 专栏2 2010年部分“三基”产业部分产品世界排名
产品名称
生产规模(产量/产值)
世界排名
机械基础件
轴承
1300亿元
第3位
齿轮
1450亿元
第3位
液压元件及系统
351亿元
第2位
模具
1631亿元
第2位
气动元件
116亿元
第2位
紧固件
560亿元
第1位
链条
148亿元
第3位
典型基础制造工艺
铸件
3960万吨
第1位
锻件
1022万吨
第1位
数据来源:相关行业协会提供。 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基础制造工艺取得明显进步,一批发电设备用大型铸锻件已具备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围绕电工电器设备配套需要,开发出发电设备用钢、大型变压器用取向硅钢片等特种优质**材料。 产业聚集效应明显。重庆、常州两大齿轮产业聚集区的产值占全国齿轮行业的17%,瓦房店、洛阳、苏锡常镇、新昌四大轴承产业聚集区的销售收入占全国轴 承行业的30%,温州、宁波、海盐、冀南四大紧固件产业聚集区的产值占全国紧固件行业的67%。基础制造工艺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主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区 建设了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基础制造工艺中心,如江苏泰州和大丰的精密锻件产量超过全国精密锻件产量的一半。 技术进步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三基”产业固定资产投入持续稳定增长,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长期以来存在的寿命、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等质量问题有所改进,一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大幅度提升,大型成套装备能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但高端“三基”产品却跟不上主机发展的要求,高端主机的迅猛发展与配套“三基”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三基”产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投入强度远低于主机行业,缺乏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产业技术基础薄弱,共性技术研究体系缺失,基础性与共性技术研究弱化,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困难,行业基础数据的传承、跟踪、积累和共享机制尚不健全。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基”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同质化竞争激烈,贸易摩擦不断。专业化程度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品牌的“专、精、特”企业群体尚未形成。 产品总体水平偏低。“三基”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与主机用户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轴承、齿轮、液压件、密封件等机械基础件的内在质量不稳定,精度保持性和可靠性低,寿命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2/3,产品生产过程的精度一致性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生产工艺装备落后。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的先进基础制造工艺和自动化、数字化装备的普及程度不高,能源消耗、材料利用率及污染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1. 科学技术进步助推“三基”向高端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明显,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应用条件日趋超常态与恶劣,对配套的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工艺和材 料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机械基础件向长寿命、高可靠性、轻量化、减免维修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传统 产业的融合,将“三基”产业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使其从常规产品、传统制造向高技术产品、现代制造及超常态制造发展。成形技术向净成形和近净成形方向 发展;超精密加工的尺寸精度由亚微米级向纳米级发展;铝合金、铝镁合金、复合材料、新型工程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给“三基”产业带来双向挤压金融危机后,工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趋势明显,节能、减排、降耗、低碳要求更为严格,将促进更加激烈的新一轮产业 竞争。我国“三基”发展不仅受到来自工业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的“高端卡位”,也面临着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竞争优势所形成 的“低端挤压”。 3. 工业转型升级对“三基”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 及重大工程、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国防建设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不仅为“三基”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对其增长质量、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 质量的基础件、先进的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是提高重大装备性能和可靠性、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的保证;高质量的基础件和基础材料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保 证,必须立足自主发展;“三基”产业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重要条件,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的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家用电器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无污染,都需 要高清洁度、高精度的基础件和耐腐蚀的基础材料作保证。 当前我国“三基”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主机并被固化在产业链中低端的状况应该尽快扭转,提升“三基”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刻不容缓。 发展目标 基本原则 1.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和发展、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所需重大装备的配套需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突出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新 工艺及新材料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组织协调中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三基”产业发展的环境。
2. 坚持产需合作,促进专业化生产 积极探索产需合作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密切合作,建立基于利益相关和共赢的新机制,在“三基”企业与主机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供应链。鼓励有实力和有积极性的主机制造厂参与发展其所急需的基础零部件和基础材料,并逐步走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3. 坚持自主创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着力解决影响“三基”产品性能、质量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行业公共研发与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4. 坚持重点突破,推动产业整体提升 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带动作用强的关键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集中优势资源,重点予以突破,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产品、工艺和**品牌。在实现局部领域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提升“三基”产业的整体素质,带动产业的全面发展。 .2015年目标 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我国“三基”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加工制造水平显著提高,能基本满足重大装备的发展需要,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得到改观。 具体指标有: ——配套能力增强目标。重大装备所需机械基础件配套能力提高到75%以上;基础制造工艺水平全面提升,高端大型及精密铸锻件基本满足国内需求;重大装备所需的基础材料配套水平大幅提升。 ——创新能力提升目标。机械基础件的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产品使用寿命提高15~20%,突破一批关键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的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技术,形成一批研发和试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组织结构优化目标。建立起与主机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专业化、大批量的配套体系;形成若干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100家具有**品牌的“专、精、特”企业,优化30个特色产业集聚区。 ——节能降耗减排目标。全面推广应用绿色制造工艺与装备,原材料利用率提高10%,吨合格铸件能耗减少0.12吨标煤,吨合格锻件能耗减少0.08吨标煤,吨热处理件能耗减少150千瓦时,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 专栏3 “十二五”我国“三基”重点行业发展指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率
机械基础件
轴承
销售额(亿元)
1260
2220
12%
齿轮
销售额(亿元)
1450
2940
15%
液压件
销售额(亿元)
351
700
15%
橡塑密封
销售额(亿元)
86
170
15%
机填密封
销售额(亿元)
65
130
15%
气动元件
销售额(亿元)
116
235
15%
模具
销售额(亿元)
1120
1740
9%
紧固件
销售额(亿元)
560
980
12%
弹簧
销售额(亿元)
145
290
15%
链条
销售额(亿元)
148
270
13%
粉末冶金制品
销售额(亿元)
83
130
9%
基础制造工艺
铸造
能耗
每吨合格铸件能耗减少0.12吨标煤
锻造
能耗
每吨合格锻件能耗减少0.08吨标煤
热处理
能耗
每吨热处理件能耗从减少150千瓦时
2. 2020年展望2020年,形成与主机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能够满足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对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的需求,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国际**。 发展重点 围绕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配套需求,重点发展11类机械基础件、6类基础制造工艺和2类基础材料。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开发20种标志性机械基础件、15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和12种标志性基础材料并实现产业化。 选择带动性强、辐射作用大的高速、精密、重载轴承等11类机械基础件作为发展重点,以提高性能、可靠性和寿命为主攻方向,力争使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1. 高速、精密、重载轴承 中、高档数控机床轴承和电主轴,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大型运输机轴承,重载直升机轴承,长寿命高可靠性汽车轴承及轴承单元,高速铁路列车轴承,重 载铁路货车轴承,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大型薄板冷热连轧设备轴承,大型施工机械轴承,高速度长寿命纺织设备轴承,超精密级医疗器械主轴轴承。 2. 超大型、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 大功率风力发电齿轮箱,高速列车齿轮传动装置,汽车节能自动变速器,核电循环水泵齿轮箱,舰船用大型齿轮传动装置,工程机械及矿山机械用液力变速器,大功率采煤机齿轮箱,掘进机齿轮传动装置,污水处理设备用高速齿轮箱。 3. 高压液压元件和大功率液力元件 工程机械用31.5兆帕及以上高压柱塞泵/马达、高压液压阀,液压电子控制器,工作压力31.5兆帕及以上高频响电液伺服阀和比例阀,液力变矩器,数字液压泵及油缸,高转速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调速装置,农业机械用无级变速传动装置。 4. 智能、高频响气动元件 智能化阀岛,智能定位气动执行系统,柔性抓取气动系统及元件,轨道交通设备用气动元件,150赫兹以上高频响电磁换向阀,精密压缩空气过滤器,透平式气动马达。 5. 高可靠性密封件 高参数透平压缩机机械密封,大型高温高压泵和核电站核二、三级泵用机械密封和静密封装置,大型工程机械液压油缸密封,大型盾构机密封,风电偏航变桨轴承密封。 6. 高速链传动系统 汽车发动机正时链及自动变速箱哈瓦链,无级变速箱**无级变速链,高精度低噪声链轮,抗疲劳、耐磨损、耐腐蚀特异链。 7. 高可靠性联轴器、制动器、离合器 大功率风力发电制动器,高性能柔性联轴器,隧道掘进机和采煤机用鼓形齿联轴器,电磁离合器和制动器,轨道交通制动器,高精度限矩安全联轴器。 8. 高强度紧固件 10.9级及以上汽车发动机紧固件,风力发电设备大规格高强度紧固件,飞机及航天器**铝镁合金紧固件,自锁类紧固件。 9. 高应力、高可靠性弹簧 汽车和工程机械用高端悬架弹簧、气门弹簧和稳定杆,高速列车用弹簧,气动、液压件弹簧。 10. 高密度、高强度粉末冶金零件 高精度汽车粉末冶金零件,粉末冶金含油轴承,大型客机、高速列车、船舶制动用高性能粉末冶金摩擦材料及刹车片。 11. 大型、精密、高效、多功能模具 高档乘用车车身及汽车(超)高强钢板热成形模具,高速精密多工位级进冲压模具,高光无痕、叠层旋转大型塑料模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及超大超薄LED大型塑料模具,多料多腔精密电子、医疗器械注塑模具,大型工程机械轮胎橡胶模具,轻金属高精压铸模具。 根据以上发展重点,提出“十二五”期间机械基础件重点发展方向(见附表1),从中选择20种标志性机械基础件作为开发的重点。 专栏4 20种标志性机械基础件
01 2MW以上风力发电机组轴承
开发为2MW以上风电机组配套的工作寿命20年、可靠度≥99%的增速器轴承和主轴轴承。
02 长寿命、高可靠性轿车轴承和重载卡车轴承
开发使用寿命25万公里以上,可靠度≥99%的轿车轴承和使用寿命50万公里以上,可靠度≥99%的重载卡车轴承。
03 高速动车组轴承
开发时速200~300km,使用寿命200万公里,可靠度≥99%的高速动车组轴承。
04 大型薄板冷热连轧及涂镀层生产线轴承
开发精度P4级、P5级,工作寿命轧钢120万吨,可靠度99%轧机轴承。
05 高速、高精数控机床轴承及电主轴
dmn值2.5×106mm·r/min,精度P4、P2级,轴承16000小时精度稳定使用,电主轴2000小时精度稳定使用。
06 2MW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增速器
开发功率≥2MW、噪声≤95db、机械效率≥97%、寿命≥20年的风电增速器。
07 高速列车齿轮传动装置
开发列车时速≥200km,功率1800kw,输入扭矩3500N·m,输入转速2255~6000rpm,传动比≥7的高速列车齿轮。
08 节能环保自动变速器
开发百公里综合油耗降低5~10%,寿命30万公里的自动变速器,包括行星排、金属带、锥轮锥盘、电磁阀、TCU、变矩器等。
09 舰船用大型齿轮传动装置
开发功率3~5MW、噪声≤90db、转速≥3000rpm的船用齿轮传动装置。
10 工程机械用高压液压元件
开发工作压力35MPa及以上高压柱塞泵/马达、液压电子控制器。
11 高压液压阀
开发工作压力≥31.5Mpa,流量≥100L/min的高压液压阀,含流量共享系统、负荷传感系统、总线控制先导系统。
12 农机用静液压驱动装置(HST)
开发工作压力≥25MPa,排量18~45mL/r的农机用静液压驱动装置。
13 轨道交通用气动元件
开发工作压力3~10bar,环境温度-40~+80℃的气缸、气动阀、气源处理元件,以及气管、接头等配套气动元件。
14 大型风力发电关键密封件
开发7~10年不发生龟裂,在1m/s速度、油脂润滑状态下,运行寿命达7~10年,适用温度范围为-45~+100℃的大型风力发电密封件。
15 干气式机械密封装置
开发工作压力20MPa及以上的干气式机械密封装置。
16 汽车发动机正时链与自动变速箱的哈瓦高速齿形链
开发**高转速≧6000转/分,寿命25万公里,抗拉载荷≥14KN,1200小时试验伸长率≤1%,硬度达到53HRC、硬度散差±0.5HRC、清洁度≤20mg/kg,可靠性≥99.9%的链条。
17 疲劳寿命500万次以上汽车发动机紧固件
开发PPM≤60,疲劳寿命≥500万次的紧固件。
18 汽车和工程机械用高端悬架弹簧、气门弹簧和稳定杆
开发工作应力>1200MPa、疲劳寿命>100万次的气门弹簧、悬架弹簧和稳定杆。
19 C级轿车整体车身成形模具
实现车门、前翼子板表面形状精度0.08~0.05mm,结构面精度±0.05mm,多付模具总成尺寸匹配与控制(含回弹控制)内轮廓精度±0.7mm以内、外轮廓精度±1.0mm以内、总成件之间对接精度±0.5mm以内,车身总体尺寸精度达到或接近2mm。
20 高光无痕、叠层旋转大型塑料模具
开 发宽1200㎜及以上、模具精度u级、模具型腔A0-A1级镜面光洁度,模具总装精度≤0.02的高光无痕、模内装饰技术、超大超薄LED大型镜面、复杂 高效精密汽车发动机塑料进气歧管的精密注塑模具;加热恒温浇注系统总误差<0.02㎜,加热恒温±1℃,H7/g6精密滑动配合,实现注塑双效生产 叠层模具。
重点发展6类先进、绿色制造工艺,降低能源、材料消耗、改善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1. 铸造工艺 定向凝固铸造工艺,热风长炉龄冲天炉及其熔炼工艺技术,数字化模拟技术,高紧实度粘土砂自动造型生产线技术,快速无模砂型铸造工艺,铝、镁、钛等特种 合金铸造工艺,复合材料铸造工艺,半固态铸造工艺,高温、低温、高强韧度材料(球墨铸铁、等温淬火球铁、蠕墨铸铁、轻质合金)高精度铸造工艺。 2. 锻压工艺 大型薄壁结构件整体成形工艺,多工位冷、温锻工艺,高速精密镦锻工艺,大型复杂结构件精密体积成形工艺,大型环件冷辗扩工艺,板材管材精密成形工艺, 高强钢板热成形工艺,曲轴、风电主轴及阀门全纤维近净成形技术,汽车铝合金精密锻造工艺,螺旋伞齿轮锻-磨联合制造工艺,精冲工艺。 3. 焊接工艺
激光及激光电弧复合热源焊接工艺,搅拌摩擦焊工艺,高精度及大厚度切割工艺,高效电弧焊工艺,等离子喷焊工艺,近净成形焊接新技术。 4. 热处理工艺 化学热处理催渗工艺,精密控制加热和淬火工艺,齿轮和轴承精密可控热处理工艺,超大型零件真空热处理工艺,大型轴类和管类零件感应淬火热处理工艺,大型全纤维炉衬无料盘可控气氛连续加热炉热处理工艺,连续真空热处理工艺,大型薄板件压淬热处理工艺,深冷热处理工艺。 5. 表面处理工艺 铝、镁合金、钛合金件表面处理与强化工艺,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工艺,纳米陶瓷涂层工艺,等离子、激光、电子束表面强化工艺,低铬酸镀硬铬、镀锌后低铬钝化等绿色电镀工艺。 6. 切削加工及特种加工工艺 高速/超高速切削加工工艺,复合加工工艺(车铣复合、铣磨复合等),复合材料切削工艺,超精密加工工艺(轴系精度0.02~0.05微米),超大零件 切削加工工艺,微量润滑切削工艺,干式切削工艺,“三束”(电子束、离子束、激光束)加工工艺,电火花加工工艺,超声加工工艺,增量制造工艺,粉末冶金零 件的精密成形工艺。 从以上重点发展的基础制造工艺中,提出50项先进绿色制造工艺作为推广的重点(见附表2),同时选择15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作为开发的重点。 专栏5 15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
01 定向凝固铸造技术
研究定向凝固工艺,目标产品是大功率重型燃气轮机用定向结晶高温合金叶片,叶片尺寸≥350mm。
02 热风长炉龄冲天炉及其熔炼工艺技术
研究开发生产率在15~50t/h系列外热风、水冷长炉龄(12周以上)热风冲天炉及其熔炼工艺,使铸铁件生产过程高效、连续、质量稳定、节能降耗。
03 高紧实度粘土砂自动造型技术
开发100型/h以上,型砂密度1.6以上,设备故障率≤3%的湿砂有箱自动造型技术,满足提高铸造机械化、自动化的需求。
04 板材管材精密成形技术
开 发板材成形模具智能化CAD/CAE系统,成形材料扩展到钛合金、高温合金、轻合金、高强钢等;目标产品:汽车车身覆盖件。开发管材成形技术,管材内高压 600Mpa,材料抗拉强度780 Mpa,直径与厚度比达到180,壁厚少于2mm;目标产品:排气管、重载卡车后桥桥壳。开发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成形 工艺,目标产品: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第三代核电用的耐高压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
05 冷/温精密成形技术
开发冷温精确成形机理与新成形方法,长寿命模具技术。实现冷/温精确成形锻件占模锻件总量的10~12%,目标产品:轿车等速万向节、变速箱齿轮等。
06 大型复杂结构件精密体积成形技术
开发超大型钢锭材料成分纯净度与组织控制技术,大锻件内部缺陷形成机制与控制技术,大锻件模拟技术。提高材料利用率5~10%,降低能源消耗10~15%,目标产品:航空航天发动机涡轮盘。
07 热精锻成形技术
开发精密制坯技术、自动润滑技术、生产线自动化技术。材料消耗平均降低3~5%,热模锻件公差13级,平均能耗降低10%,目标产品:汽车前后桥锻件、螺杆锻件。
08 激光及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
掌握激光及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目标产品:200mm以上厚钢板焊接,焊接尺度在100μm量级,空间分辨率在几十微米尺度的微连接。
09 搅拌摩擦焊技术
建立0.3~50mm厚度范围内轻合金材料搅拌摩擦焊性能数据库、工艺规范和技术标准, 目标产品:大厚度铝合金结构件、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
10 化学热处理催渗技术
开发化学热处理(渗氮、渗碳)催渗技术工艺规范和技术标准,控制软件、催渗剂,保证0.3mm以上至2.0mm以下渗碳层的热处理节能30%以上。
11 精密可控热处理技术
开发精密可控热处理技术、渗碳和渗氮控制软件、远程控制和远程故障诊断技术,使齿轮和轴承等内在质量和表面性能高、无变形和脱皮。
12 铝、镁合金、钛合金件表面处理与强化技术
开发铝、镁合金微弧氧化工艺技术,使铝、镁合金制品表面氧化膜层大于300µm,显微硬度超过3000HV,绝缘电阻大于100MΩ,耐磨损、耐腐蚀、绝缘性能有较大改善。开发钛合金化学镀镍渗铝工艺技术,使650℃耐高温钛合金制品经化学镀镍(层厚20µm)后,大幅度提高抗氧化性能。
13 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
开发电刷镀NI-SiC复合镀层技术,修复磨损失效的零件,改善零件表面性能,大幅度提高零件硬度。
14 超精密加工技术
开发微量切削机理、精密测量技术和误差补偿技术,目标产品是芯片、磁盘、光盘、磁鼓、制导用激光反射镜、导航用陀螺仪、卫星姿态控制用半球体以及多种球面和非球面微光学元件等精密关键零件。
15 低温与微量润滑切削技术
开发微量润滑系统及低温微量润滑复合系统,针对不同工件材料及切削工艺提供微量润滑和低温微量润滑条件下的刀具匹配方案,优化切削参数,建立相应的切削规范和切削数据库,实现高速切削的绿色化。
以经济可承受性为主旨,重点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所需的高品质结构材料和工艺材料。 1. 结构材料 ——高性能结构钢。高速铁路列车用轴承钢、汽车用轴承钢、耐冲击载荷高淬透性高碳铬轴承钢、中碳轴承钢、下贝氏体淬火高碳铬轴承钢、准高温轴承钢、抗 磨粒磨损轴承钢;汽车变速箱齿轮和汽车后桥齿轮用合金渗碳钢、飞机及坦克发动机齿轮用合金渗碳钢,高强度紧固件用合金钢和调质钢,高应力弹簧钢,高性能链 条**钢,机床滚珠丝杠和直线导轨**钢。 ——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涡轮盘等用高温合金。 ——高压精密液压铸件用铸铁。 ——密封材料。高抗水解聚醚聚氨酯密封材料,高性能柔性石墨材料,高温和低温弹性等密封材料,高性能无石棉密封材料,高强度细颗粒机械密封用碳石墨材料。 ——绝缘材料。F、H级亚胺薄膜,特高压绝缘材料。 ——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用大功率锂电池材料,聚甲醛合金材料,液压泵用双金属烧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 ——仪表功能材料。测温材料、敏感材料。 2. 工艺材料 ——模具钢。中厚预硬模具钢,高耐蚀耐磨镜面塑模钢,高韧高耐磨冷作模具钢,大型轻质合金压铸模具钢,高性能粉末冶金模具钢。 ——新型焊接材料。高强高韧焊接材料,耐热、耐蚀、耐辐照、耐磨及耐低温焊接材料,无毒绿色钎焊材料及焊剂。 ——超硬刀具材料。金刚石(PCD)、立方氮化硼(PCBN)、硬质合金(YG、YT、YW)。 ——工艺耗材。环境友好型涂料和润滑剂。 根据以上发展重点,提出“十二五”期间基础材料重点发展方向(见附表3),从中选择12种标志性基础材料作为开发的重点。 专栏6 12种标志性基础材料
01 高性能轴承钢
汽车、风电、铁路车辆轴承用高碳铬轴承钢(GCr15、GCr18Mo)、渗碳轴承钢(G20Cr2Ni4A、G20CrNi2MoA)、中碳轴承钢(G56Mn、G42CrMo4)。
02 高性能齿轮用钢
汽车变速器齿轮和汽车后桥齿轮及飞机、坦克发动机齿轮用合金渗碳钢(碳含量0.10%~0.25%,相当于20Cr2Ni4、18Cr2Ni4WA)。
03 高强度紧固件用钢
汽车紧固件用钢(相当于10B18M),汽轮机紧固件用钢(X18CrMoWVNbN1)。
04 大型、耐蚀模具钢
厚度超过600㎜,探伤级别达欧洲E/e级制造级进模具的高精度高质量冷作模具扁钢和中厚预硬模具钢,表面到心部硬度波动不大于3HRC高耐蚀耐磨镜面塑模钢,大型铝、镁合金轻金属压铸模具钢。
05 高可靠性密封材料
高抗水解聚醚聚氨脂液压用密封材料,高性能柔性石墨密封材料,金属O形圈、C形密封圈用因科涅600、750,高强度细颗粒机械用碳石墨材料。
06 机床**钢
机床滚珠丝杠和直线导轨用GCr15及新钢种。
07 超硬刀具材料
金刚石(PCD)、立方氮化硼(PCBN)、硬质合金(YG、YT、YW)。
08 新型焊接材料
高强高韧焊接材料,耐热、耐蚀、耐辐照、耐磨及耐低温焊接材料,无毒绿色钎焊材料及焊剂。
09 液压铸件用材料
高压柱塞泵/马达壳体、高压整体式多路阀体、大功率液力偶合器泵轮及壳体铸件用球墨铸铁、蠕墨铸铁。
10 高应力弹簧钢
高档车用高压力悬架弹簧钢(相当于UHS1900/2000)、高应力气门弹簧钢(相当于OTEVA70/OTEVA90或SWOSC-VHV/SWOSC-VHR)。
11 绝缘材料
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用绝缘材料,大型核电**电机用绝缘材料,风力发电机用绝缘材料,
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及配电用绝缘材料,配电变压器用绝缘材料。
12 仪表功能材料
核电站的堆内测温铂电阻(1E级)和堆芯测温热电偶(1E级),用于重大设备状态监测的双参数温敏粉体介质材料以及替代贵金属用高性能钨铼热电偶丝等。
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1. 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继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新体系建设。鼓励“三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主机制造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 创新组织,重点支持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能力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 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支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社会化、专业性科技服务机构为“三基”企业服务,促进其健康发展。 2. 开发一批标志性“三基”产品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发展急需,集中优势资源,通过开发20种标志性机械基础件、15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和12 种标志性基础材料,掌握一批“三基”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提高对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的配套能力,进而带动“三基”产业的配套和保障能力 的全面提升。 3.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适合“三基”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和技术带头人,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从事“三基”研发和创新 的团队。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支持行业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建设,开展技能等 级评定和职业技能大赛,大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协同发展 1. 推进组织结构调整 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若干家高起点、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大型 企业集团。鼓励“三基”企业向专业化分工、细分市场、特色明显的方向发展,重点培育100家掌握核心技术、专业化水平高、具有**品牌的 “专、精、特” 企业。发挥**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形成大型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2. 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推动通用型“三基”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加产品品种,改善和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鼓励“三基”企业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工艺,不断提高高端产品的比重,增强为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配套能力。 3. 优化特色产业集聚区 加大对已有轴承、齿轮、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链与链轮、紧固件、弹簧、模具、基础材料等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和指导,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结合 “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热加工相对集中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培育30家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协同的 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服务平台,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1. 建设一批公共研发中心 发挥转制院所等已有平台为行业的服务功能,充实健全“三基”行业公共研究机构。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组建轴承、齿轮、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紧固件及铸造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等公共研发平台,为行业提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并实现成果共享。 2. 建设一批检测实验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现有检测实验资源,以公正开放、独立运作为保障,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的第三方公共检测实验平台,开展产品强化实验、可靠性和寿命测试试验、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基础材料检验,形成专业化的检测/试验和服务能力。优先支持在产业集聚区建立公共检测实验平台。 3. 建设产需对接平台 深化配套企业与主机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依托行业协会,建设若干跨行业、跨地区的产需对接平台,促使“三基”企业与主机企业形成有效的供应链,提升“三基”产业发展的效率与效益。 4.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在“三基”产业集聚区,鼓励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围绕“三基”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开发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鼓励优势企业上市融资。 加大技术改造,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1. 推广50项先进绿色制造工艺 选择目前技术成熟、覆盖面广、应用效果显著的50项先进绿色制造工艺,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加快先进工艺与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示范和推广,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重点支持“三基”企业技术改造,优先加强科研和检测实验能力建设,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鼓励企业进行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改造;引导企业利用数字化控制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工艺和装备。 3. 建设区域基础制造工艺中心 在装备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和产业集聚区,盘活和整合优势资源,形成20家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铸造、锻造、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中心,提高环境综合治理能力,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加强行业管理,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1. 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和行业**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引导中小型企业加强管理基础,健全管理制度,广泛运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产品质量一致性。 2. 完善标准体系 结合研究开发和试验验证,加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力度,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研究制定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并将有代表性的标准推向国际,加快国 外先进标准向国内转化。发挥标准化手段对规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标准宣贯,建立健全合格评定程序,促进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加强产需企 业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上下游产品的标准对接,保证标准要求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3. 提升产品质量 贯彻落实“工业产品品牌和质量振兴战略”,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充实质量管理、可靠性工程的专业人才队伍,推进标准、认证、计量、检测检验、质量控制技术、质量工程技术等在企业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着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寿命。 4. 培育**品牌 引导“三基”企业开展**品牌培育活动,鼓励企业加强**品牌产品和优质产品的推广营销,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价值。同时,利用标准、认证、检测等手段,促进**品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加大打击制造假冒品牌产品的力度。
提高信息化水平 1.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继续推进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物流管理、销售与服务管理、财务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开发和推广适合“三基”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软件及管理软件。 鼓励在“三基”企业和主机用户之间建立持续改进、及时响应的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2. 大力发展数字化集成化的基础件 落实《智能制造装备发展规划》和《“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数字化控制技术与齿轮、轴承、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等机械基础件的相互融合,发展新一代具有智能化和集成化特征的机械基础件。 围绕提高机械基础件性能、可靠性和寿命,开展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材料优化与新材料应用技术、快速强化试验技术等产品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发一批标志性机械基础件,加强应用示范并实现产业化,全面提升对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的配套保障能力。 针对加工对象的大型化和精密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生产过程绿色化的要求,开发一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推广应用绿色制造工艺技术和先进制造装备;加强工艺管理,严格工艺纪律,建立总工艺师责任制,实现制造工艺水平和工艺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推进 “三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三基”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继续贯彻落实《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部署和实施《机械基础件和 基础制造工艺双提升工程》。建立部际/部省例会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资源,形成支持“三基”产业发展的合力。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和各级政府、行 业协会及中介机构在推动“三基”产业技术进步和发展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充 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制定“三基”行业技术规范条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制定《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品推广目 录》。继续实施现行基础件财税支持政策,对研制国家鼓励发展的关键“三基”产品,落实关键零部件、原材料进口免税政策。鼓励“三基”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 审核,推进制造过程绿色化。研究制定鼓励用户采用“三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政策。 强 资金引导和支持加大国家相关计划对“三基”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支持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克产业关键技术。研究设立“三基”产业发展专项,重 点支持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先进工艺推广应用,新产品的试点示范,研发、检测、培训等行业服务平台建设等。鼓励金 融机构设立“三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地方、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三基”产业的资金投入。 加 大宣传力度,促进技术、资本、人才向“三基”产业集聚,营造全社会重视“三基”产业发展的氛围。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 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有实力和有积极性的主机制造企业发展其所急需的基础零部件和基础材料,在满足自身配套需求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社会化。 鼓 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跨国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鼓励国外企业来华投资或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国内“三基”企业走出去,到国外设立分公司或研发机构,更 多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和组织国际合作项目,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开展国际合作。 发 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国家、地方有关“三基”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各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反映企业 诉求,引导规范企业行为,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建立“三基”产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信息平台,及时发现、分析、反应行业情况和问题。提高 各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各行业协会要积极组织企业间的交流活动、加强为企业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创新、科学管理提 供咨询服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负责《规划》实施,建立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结合本地区和本企业实际情况,制订与本规划相衔接的实施方案和相关扶持措施。 相关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要做好行业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建立行业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及时反映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