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已在武汉呼吁多年,但在管理、能源紧缺的条件下,始终未见大突破。近日,武汉首批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住宅项目即将投放市场,表明武汉开始起步试图借“光”来突围这一困局。
集中供热模式更新
笔者从武汉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获悉,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翰林雅居”项目即将开盘,该项目将全部依托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备,实现对小区所有业主的集中供热。此前,青城国际项目已引入该系统,即将投入建设的华侨城东湖项目也将引入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备。“这些武汉首批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住宅项目正式投入市场,表明武汉正探索住宅楼盘集中供热方式的变革,开始从天然气、电力等传统能源,转向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武汉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副站长郑祥斌对笔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借道太阳能实现集中供热,相比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不仅更为清洁,对于武汉这样一个化石能源并不充沛的城市而言,意义更为明显。
此前,武汉有多个楼盘在销售之初宣称可集中供热、供暖,但冬季却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坎”。据介绍,目前武汉已有的集中供热模式,主要依托热电厂发电余热或小区采用天然气集中供应方式实现。但每到冬季能源紧张时,能源要**用于发电,一旦资源紧张,这些小区的集中供热只能泡汤。
湖北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陈正洪告诉笔者,武汉年日照总时数为1810~2100小时,虽只及甘肃、新疆等地区一半,但好于太阳能使用普遍的德国。即使在太阳能不足的冬季,依托自然热效应仍能保证集中供热水源基础水温达到20℃~30℃,“加上辅助加热,其成本及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远远低于其他模式。”
**一开热水自来
近日,武汉**低气温只有12℃,不少人穿上薄羊毛衫来御寒。但当笔者打开“翰林雅居”1号楼3楼一套住宅的水**时,烫手热水瞬间流出。
“这种天气下,利用自然能源集中供热没有任何问题。”负责该项目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北方赛尔高级工程师邓天元说。而这些“自然热水”全部来源于这栋28层房屋楼顶的太阳能设备。在楼顶,笔者看到一片支架上装满了黑色的太阳能光板,并与一个巨大的水箱连接。其工作原理在于,通过水管将自来水抽入太阳能光板,利用吸收太阳能热源将这些水加热,一旦达到预先设定的温度,水源就流入水箱。然后,通过管网供业主使用。邓天元告诉笔者,不论住户在28楼还是1楼,接入热水的水温差可控制在1℃以内。
“翰林雅居”1号楼共有68套住宅,根据太阳能设备187.5平方米的集热面积,日供水达到12.5吨,平均每户可供应热水达到170升。基本能满足5口之家每天洗漱、清洗需求。“相对于家用太阳能热水器要先放掉半桶凉水才会出热水的情况,集中供热系统,一拧水**,就会流出热水。”邓天元说。
使用三年收回成本
以1200W80L的电热水器为例,一天24小时开着,且供5人每天洗澡使用,日均耗电约18度。按0.573元/度的电价计算,一年使用成本高达3764.61元。
相对而言,若使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备,以 “翰林雅居”为例,**可保障一年中有280天供应70℃以上的热水,其间68户住户只需分担每天10度设备运行电费,平均一户0.14度。而在全年剩余 80天里,系统只能提供30℃的热水,需启动辅助加热设备,热源可以是电力、煤气也可以是天然气。即使辅助加热至70℃,也比使用电热水器节能超过 50%。
据测算,以一个5口之家计算,每月平均消耗热水6吨,相比电热水器加热,该家庭使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全年可节省成本1300余元。
值得注意的是,安装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备成本在每平方米45元,一个100平方米的户型,总费用为4500元。计入每平方米均价6000元计算,不及60万元房价的1%,且3年即可收回成本。
邓天元告诉笔者,如果业主都愿意安装辅热设备,就不用再额外花费四五千元购置热水器了。
民用普及难度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武汉首批引入该技术的住宅楼盘并不多,倒是办公楼、院校、火车站、展览馆等使用更多。业内人士坦言,住宅项目业主能否统一接受使用成本,仍然是一个难题。
以一个住宅项目为例,如果一年有80多天无法使用太阳能,意味着业主需承担辅热成本。以天然气加热为例,若单户成本在每月35元,有一半业主不缴费,剩余业主就需多缴。“集中供热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假设有几户不交钱,就会形成示范效应,而运营商又不能亏本经营,**后只能停掉设备。业主不想在80天里无热水可用,只能自购热水器,那么安装集中供热就没有意义。
另一方面,武汉某上市房企内部人士告诉笔者,假设一个小区集中供热月成本在3万元,1000户分摊单户成本就很低。“但目前武汉不少新小区入住率只有20%~30%,导致分配价格变高,所以开发商宁可不配备,以免日后物业管理出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