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挖掘机、国产电梯所受冲击**大。每年的进口量和合资企业的生产量大幅上升。 中小型常规产品过剩1993年前,全国各地投资建设项目骤然增多,不少通用工程机械成了热门产品。一些地方和部门企业以及个人纷纷进行投资, 仅厦门一地就有近20家企业生产装载机。1994年后,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力度。 一些技术性能落后的通用产品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早在1999年,20余家中外合资、独资电梯生产企业的市场销售收入就达99.3 亿元,已基本占领国内市常同年,中外合资、独资的液压挖掘机的市场占有率就已超过 80%。
如履带推土机,一家上市公司本想在420马力推土机项目中投资4200万元,抢占先机,但因市场前景小,而开发周期长,回收投资慢,只得作罢。路面机械的产品系列更不完整, 高等级路面上的大型施工机械几乎都是进口产品的天下。 有市场的热门产品一哄而上, 而一些具备潜在市场的产品却因种种因素制约而无人投入研发力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进口产品长驱直入。
全行业1000多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00家,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12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65家。 企业规格差距明显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的**老大———卡特彼勒公司, 一年的销售收入为200多亿美元,而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中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仅徐工集团一家,徐工集团提出今年的营业收入要达到60亿元。
有的企业集团是通过行政性的“捆绑”方式组建的, 缺乏内在联系和优势互补的构架以及市场的运行机制, 因而联合后未能取得预期经济效益;有的企业集团组建后,长期出现较大亏损,在市场竞争中且战且退,败下阵来。 行业内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 随着一些工程机械集团的相继组建,不排除一些企业集团的规模迅速扩大。 但有的企业只是进行低效益的资本扩张,无实质性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原来“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结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令人欣慰的是,企业重组乃至结成战略联盟,不仅符合国家对工程机械行业总体发展战略思路,而且越来越成为行业业内人士的共识。
“傻大黑粗,跑冒滴漏”是国产机械产品的缺陷与国外产品相比,我国工程机械产品故障率高,可靠性差, 一次装配合格率低,漏油和小故障不断。加上企业维修服务不及时,用户反映强烈。据对购买进口产品的用户调查,大部分用户认为国产产品可靠性差,作业效率低, 不得不买进口设备。
一些专家认为,主机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零部件来完成的,但国内配套件的生产和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水平不高。近年来,国际化配套的方式越来越被一些主机厂所采用,国外一些**配套厂商都有一两手绝活,可谓“一招鲜,吃遍天”。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工程机械面临“三大障碍”
1 品种规格不全,产品结构性“过剩”和“短缺”矛盾并存;
2 企业规模小,“小而全”和“大而全”的企业结构缺乏竞争力;
3 产品质量不高,零部件配套体系不完善, 维修服务不及时。
这三个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三大障碍”。从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召开的“十五”发展规划及市场信息发布会上得到的信息。